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有多少公共设施在闲置

    《 文摘报 》( 2015年09月01日   05 版)

        谈起城市的公共设施,很多人的感受是数量不足、投入不够。这确实是现实问题,但还不是问题的全貌。这次我们将关注硬币的另一面。

        其中一些完全没有必要

        从读书说起。为了鼓励民众多读书,更方便地读书,从2010年至今,全国至少有超过50个城市搞起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些伫立在街边的微型图书馆,每天借书者若超10人,已算超常发挥。

        可能有人会说,没人看不代表这项政策不好。可问题是,一个个城市的惨痛教训已经证明了靠移动图书馆来培养阅读兴趣太天真,为何依然有城市赴汤蹈火?

        再来看公交免费WiFi(无线网络)。从2011年开始,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先后搞起了“公交免费WiFi”计划,花了不少钱,折腾了不少人。但直到今天,公交车上依然没有乘客会使用免费WiFi。因为太慢了,甚至根本连不上。

        免费WiFi这件事,还有做得更极致的。2011年,成都市提出对中心城区的电话亭进行升级换代,使其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提供WiFi上网等多种功能。几乎没有论证的时间,立刻上马。截至2012年年末,已有1500个“智能信息亭”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每一个造价都过万元。你很难想象,在2011年还会有人做出决策要“改造电话亭”。谁没手机?谁会停在路边,躲进电话亭连上WiFi,上一会儿网再走?

        成都不是孤例,2012年,北京把耗资7000万元改造而成的“数字北京信息亭”悉数拆除。

        其中一些必要性可疑

        2008年,杭州学习巴黎模式,开辟了国内省会城市公共自行车的首个试点。至此之后,全国所有规模较大的城市,都开始推广公共自行车。现在小县城也已经或正在引进公共自行车。

        实际效果如何呢?根据各媒体的报道,可以把效果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代表城市是杭州,公共自行车使用频次高(日均租用超过30万人次)、网点串联程度高;第二个层次的代表城市是北京,自行车使用频次较高(日均租用超过20万人次),网点较多但还没有形成城六区全覆盖;第三个层次的代表城市是所有县城,自行车使用频次、便捷程度双低(网点少,导致还车麻烦)。

        不管是以上哪个层次,都逃不过两个问题。一是自行车丢失问题严重。杭州自行车几乎每个月都以丢500辆的速度在减少;二是维护成本高。由于部分人对公共设施不爱惜,维修自行车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太高。以太原为例,每年靠公共自行车而获得的收费在100万元左右,但每年运营和维修的成本高达4500万元。    

        总的来说,如果在大城市推广公共自行车的利弊还值得议论的话,那么在一些人口规模较小的地方也推广,就值得商榷。

        缺乏科学决策过程

        缺乏民主、科学决策就上马的城市公共设施,一定会奔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忽视弱势群体、蔑视真正需求。公共区域没有母婴室、盲道被随意占用、一下雨就淹,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另一个极端是一些城市公共设施明显没必要,或必要性很小,只因为这是上级要求或是一时兴起就仓促上马,前期论证不管,中期执行不问,后期维护不顾。

        另外,由于决策过程中权威部门主导一切,也带来了一个副产物——已经被证明无效、应该废除的公共设施,缺乏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闲置、荒芜的体育馆、博物馆和废弃多年的街边电话亭。

        没有一种公共服务可以不计代价。如果用不计代价的方式来进行公共服务,要么这项服务不能长久,要么其他公共服务会受到影响。如果某些城市的公共设施,投入特别大,产出特别小,就不能因为它打着“公共”的旗号,不假思索地支持。

        (腾讯网 8.25 张德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