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你好呀,你是不是之前买过xx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啊?当初银行把你们骗进来,说5年后能拿本金,其实拿不到的,现在很多客户投诉到银行。我们能帮你想办法退掉,然后再存几个月帮你们弥补点损失,你改天过来一次,我来帮你们操作。”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家住上海浦东的陆阿姨接到这样一通“好心”电话。“3个月8.8%,12个月13.5%。”当陆阿姨来到对方公司后,工作人员报出的利率着实诱人。好在陆阿姨的儿子陪伴在旁,果断提出了几个疑问,防止了老母亲被忽悠。
实际上,自2014年以来,类似陆阿姨这样的遭遇在上海地区老年群体中时有发生。本该推销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私自将客户“飞单”至第三方理财公司的业务上,甚至演变为非法集资。对于那些手上无现金流的老客户,简单类比保险公司产品的分红收益与第三方理财的高额回报,让客户退保后购买理财产品。而对于一些在退保损失上仍犹豫不决的老客户,他们甚至口头承诺“能够帮其实现全额退保”。为了兑现这一承诺,他们代客户出面,以“当初没有收到回访电话、保单上非客户本人签名”等名义投诉保险公司,并要求保险公司全额退保甚至补偿相应利息。
针对这一乱象,上海保监局发布风险预警和消费提示:“切勿轻信销售人员说辞,片面追求高额收益。”
(《新民晚报》8.8 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