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7月30日 星期四

    推进军队士官长制度改革

    《 文摘报 》( 2015年07月30日   01 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按照以往的规定,作战营里没有高级士官编制,服役16年就走到头了。

      士官在国际上通常称军士,在我国就是志愿兵役制士兵,是介于义务兵和军官的一个群体。2014年年末,解放军逐渐开始在沈阳、北京、广州等军区的一些部队试点士官长制度,探索在建制旅(团)、营、连设立士官长,负责部队日常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2015年3月15日,全军首批士官长上岗。作为旅里为数不多军龄超过16年的老“兵头”,李立被选为唯一一名旅士官长,排名仅次于旅司令部副参谋长。从一个管二三十号人的老班长,到负责全旅士兵的日常管理,李立在“兵涯”的暮年成功逆袭。而他身边,大多数战友没能等到这一天。

      “通常,入伍满5年和12年是两道坎儿。”李立说,按照入伍平均年龄18岁来算,5年后是23岁,军人年轻气盛,他们会想:“反正最终都是要离开部队的,早走晚走都得走,不如早走,也许还有机会。”

      另一道坎儿则是入伍12年。此时刚好满足转业安置要求,士官差不多30岁,大都成家有了孩子,若想解决家属随军问题需要在军营里再待四年,而这意味着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军队服役10年以上、技术日趋娴熟的中、高级士官,正在不可避免地流失。新试点的士官长职位作为“主官的助手,士兵的领导”,为基层士官人才长期在部队服役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选择退休、自主择业等出路之外,“一些进取心强的士官,看到了宽阔的奔头”。

      目前我军试行的“士官长”从指挥管理士官中选用,指挥管理士官多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基层连队,以带兵训练为主。而另一种是专业技术士官,大部分从事维修、专业兵种武器维护工作。

      和专业技术士官相比,我军为指挥管理岗位编配的士官级别普遍要低。很多情况下,上士或四级军士长(也即中级士官)就已到了一个指挥管理士官“兵涯”的天花板。而能够升到高级士官(兵龄17年以上)的,多是专业技术士官。

      多年来,解放军屡次改进选拔士官的标准,但都倾向于挽留技术人才,导致懂技术的留下来了,懂战术的走了。

      自2009年士官制度调整以来,在解放军陆军作战部队,指挥管理士官已成为士官队伍主体。打破指挥管理士官最高服役到中级的天花板,成为此次改革的要点。

      (《南方周末》7.23 赖竞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