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按照以往的规定,作战营里没有高级士官编制,服役16年就走到头了。
士官在国际上通常称军士,在我国就是志愿兵役制士兵,是介于义务兵和军官的一个群体。2014年年末,解放军逐渐开始在沈阳、北京、广州等军区的一些部队试点士官长制度,探索在建制旅(团)、营、连设立士官长,负责部队日常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2015年3月15日,全军首批士官长上岗。作为旅里为数不多军龄超过16年的老“兵头”,李立被选为唯一一名旅士官长,排名仅次于旅司令部副参谋长。从一个管二三十号人的老班长,到负责全旅士兵的日常管理,李立在“兵涯”的暮年成功逆袭。而他身边,大多数战友没能等到这一天。
“通常,入伍满5年和12年是两道坎儿。”李立说,按照入伍平均年龄18岁来算,5年后是23岁,军人年轻气盛,他们会想:“反正最终都是要离开部队的,早走晚走都得走,不如早走,也许还有机会。”
另一道坎儿则是入伍12年。此时刚好满足转业安置要求,士官差不多30岁,大都成家有了孩子,若想解决家属随军问题需要在军营里再待四年,而这意味着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越来越多迹象表明,军队服役10年以上、技术日趋娴熟的中、高级士官,正在不可避免地流失。新试点的士官长职位作为“主官的助手,士兵的领导”,为基层士官人才长期在部队服役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选择退休、自主择业等出路之外,“一些进取心强的士官,看到了宽阔的奔头”。
目前我军试行的“士官长”从指挥管理士官中选用,指挥管理士官多来自一线作战部队的基层连队,以带兵训练为主。而另一种是专业技术士官,大部分从事维修、专业兵种武器维护工作。
和专业技术士官相比,我军为指挥管理岗位编配的士官级别普遍要低。很多情况下,上士或四级军士长(也即中级士官)就已到了一个指挥管理士官“兵涯”的天花板。而能够升到高级士官(兵龄17年以上)的,多是专业技术士官。
多年来,解放军屡次改进选拔士官的标准,但都倾向于挽留技术人才,导致懂技术的留下来了,懂战术的走了。
自2009年士官制度调整以来,在解放军陆军作战部队,指挥管理士官已成为士官队伍主体。打破指挥管理士官最高服役到中级的天花板,成为此次改革的要点。
(《南方周末》7.23 赖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