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位于北京东城区景山东侧,临近五四大街,著名的北京大学旧址“红楼”便在此。北京远离大海,何以有称“沙滩”的地方?
《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据传,此地挖护城河时,流沙不止,后砌墙乃住,故得名沙滩。”又载“因其是御河冲积而成的一片地势低洼的砂石地名而得名”。《北京地名志》称:“此地原为永定河的故道,当年河床宽阔,永定河改道别处后在原故道上留下一连串的沙滩,因此地有一沙滩而得名。”《北京地名史话》称:“沙滩一带为远古时的河道,地下积存厚厚的沙子,元代修建大都时,曾在这里挖过沙子,俗称‘沙滩’,地名沿用至今。因北京人发音习惯用儿化音,所以又称‘沙滩儿’。”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所谓的沙滩,实际上没有滩,因元朝以前为金中都的东郊外,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称其为沙滩只是为了形容它的荒僻而已。
沙滩一带明代及清初属皇城之内,后在此兴建八旗官房,逐渐形成多条街巷。其南侧有一东西向的街巷,清光绪年间其东段称“双碾胡同”,西段称“东沙滩”“西沙滩”。宣统年间东段称“双辇胡同”,中段称“汉花园大街”,西段称“沙滩”。《清末京师全图》中此段指沙滩北街至北池子大街北口的斜街。自清末以来一直沿用此称。在其北侧,有一条呈南北走向,长300余米的街巷,清宣统时称“松公府夹道”,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邻近的操场大院并入,改称“沙滩北街”;将邻近的东老胡同并入,改称“沙滩后街”;在沙滩北街东南面,还有一条呈南北走向的胡同,清代称“新开胡同”,民国时称“新开路”,位于沙滩南侧,1965年改称“沙滩南巷”。
而今,在北河沿大街与五四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其西侧、北侧和南侧设有多座公交车站,分别称“沙滩路口西”“沙滩路口北”和“沙滩路口南”,似乎这个十字路口便是“沙滩”。其实不然,“沙滩”真正的位置在这个路口的西边,即今天的银闸胡同北口到北池子北口之间的一片区域,属东城区景山街道办事处辖域。
(《北京日报》7.7 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