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7月18日 星期六

    方大曾 定格在25岁的战地摄影记者

    《 文摘报 》( 2015年07月18日   06 版)

        2015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7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方大曾纪念室在河北保定光园落成,很多人会问:方大曾是谁?

        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方大曾是一名年轻的记者。“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不顾炮火奔赴前线,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事迹。

        他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是被我国新闻界公认为拍下了中国抗战第一张照片的记者。1937年7月11日至7月22日,方大曾在北平家里写出长篇战地通讯《卢沟桥抗战记》;7月23日,稿件和照片寄出;8月1日,《世界知识》杂志刊登。详细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发端、当时守军的态度、敌方的动向,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世界详细了解中国抗战发端的第一手消息。

        最后一篇抗战报道写于保定

        1912年7月13日,方大曾生于北平。小时候,方大曾很喜欢拍照,为了满足他的爱好,母亲花了7块大洋给他买了一台相机,让他在自家院子里拍照。那个年代,10块大洋就可以开个小餐馆。

        方大曾的妹妹曾说:“因为设备昂贵,他舍不得拍家里人,而更愿意将相机镜头对准船夫、纤夫、矿工。当时,家门口经常聚集着车夫,哥哥经常拍他们,进出门都跟他们打招呼,却从来不坐洋车。”

        大学毕业后,他发起成立“中外新闻学社”,并赴绥东战场采访。

        随着战事的继续,北平陷落,方大曾有家不能回。为了能继续报道,他找到当时在大公报任职的著名记者范长江帮忙,此后,方大曾便以大公报战地记者的身份,活动在抗战前线。1937年8月初,方大曾独自一人在保定采访,写出了另一篇著名通讯《血战居庸关》。

        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写完战地通讯《平汉北段的变化》,刊登在1937年9月30日的大公报上,此后就再无消息,年仅25岁。

        寻找方大曾

        方大曾失踪后,母亲一直不相信儿子已经牺牲在抗日战场,直到1969年。32年间,老人一直不肯搬家,她说跟儿子约定好了,他什么时候回来她都在这儿等着。

        1969年去世前,老人才觉得盼儿子回来无望了,就让家里人用儿子做暗房用的小木屋给自己做了一口棺材,她要跟儿子永远在一起。

        老人去世后,方大曾的妹妹又在寻找,退休后几十年的时间也一直在保存她哥哥的837张底片、整理资料。

        说到方大曾,不得不提冯雪松。15年前,还是中央电视台一位普通纪录片编导的他收到了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陈申发来的合作函,说有一个记者留下了800多张抗战底片,希望能讲讲这位记者的故事。

        这个人就是方大曾。“没有人派给我这个任务,我根据这个传真去找线索,回来才报的选题。”冯雪松说。他没有想到,这个偶然的兴趣,是他此后持续15年时间寻找的开始。去年10月,《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面世,即荣登当当网200本新书热卖榜第13位。

        2000年3月,冯雪松采访范长江的夫人沈谱时,她说范长江一直找方大曾找到了解放后。从1938年到1949年以后十几年的时间到处打听询问。他写了《忆小方》一文,收录在了《范长江文集》里。

        冯雪松对记者说:“借助一个节目、一本书、一个纪念室的传播力,寻找方大曾的人已经由一个发展到一群,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 7.15 王博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