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四川遂宁市一小学数十人午餐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呕吐等身体不适,其中10人被确诊为食物中毒。食堂师傅很纳闷,虽然炒米饭用的是前一天的剩饭,但一点儿没坏,怎么学生就食物中毒了?在送检的当天食堂原材料和学生的呕吐物样本中,检测出蜡样芽孢杆菌。
126℃下加热90分钟仍有毒性
蜡样芽孢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许多毒素,其中两种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一种是“肠毒素”,它会对肠道细胞产生毒性,导致病人腹泻。肠毒素不耐热,在56℃下加热5分钟,毒素会被破坏。另一种是“呕吐毒素”。它不仅导致呕吐,还可以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导致肝细胞中毒。这种毒素在126℃下加热90分钟,照样可发挥毒性。
在米饭等淀粉类食物中,蜡样芽孢杆菌容易产生呕吐毒素;在肉类食品中,肠毒素易增多。
“米”家族最易产生呕吐毒素
蜡样芽孢杆菌释放毒素很隐蔽,可使食品无腐败现象,不易被人察觉。我国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6~9月份。
呕吐型的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潜伏期短,一般在进食后0.5~6小时发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伴有乏力、低热等症状,多数病情较轻,24小时内可自愈,但严重的可能引起肝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或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导致死亡。引起呕吐型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是米饭及其制品(80%以上),如:米饭、炒饭、稀饭、米糕、米粉皮、米线等;凉面、豆腐也可以引发。
在20℃~37℃的环境中,食品毒素的产量最高,夏季室温保存下的米饭类食物最容易受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在冰箱保存的低温条件下蜡样芽孢杆菌很难生长繁殖。但是,食物长期冷藏,也不安全。瑞士曾有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引发中毒的食品曾在冰箱内保存了4天。
(《北京日报》7.10 蔡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