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7月07日 星期二

    中国制造业遭遇“成长的烦恼”

    《 文摘报 》( 2015年07月07日   01 版)

      格力空调中东市场一位商家说:“格力空调非常好,我们卖的也很有劲,但是很辛苦,‘中国制造’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格力空调搬到泰国制造,会好卖很多。”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说:“中国是世界强国,为什么中国制造没有得到世界的尊重?”

      调查发现,我国制造业正遭遇“成长的烦恼”,技术、标准、结构等方面的提升和优化成为三道需要迈过的关口。

        “如果重来,不知还会不会去搞创新”

      谈起创新,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感慨颇深:“如果让我重来,我不知还会不会去搞创新。”

      沈阳机床集团i5的研发,首先承受的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巨大压力。“每年砸进去1亿多元,但我到上海研发基地,看到的只是一群年轻人和几十台电脑,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成功。”

      创新迟迟不见收益,于是很多企业半途改弦易辙,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

      更让创新型企业揪心的是“抄袭者定价”局面。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说:“比如企业花了大量成本研发的新产品每台售价10万元,其中3万元是开发费用。市场上出现的抄袭产品没有开发费用,只卖6万元,价格一冲击,正品也只好卖6万元,由此形成的‘抄袭者定价’带来恶性循环,损耗的是创新的原始动力。”

        “省了8分钱,损失上百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火烧温州鞋,到今天的越洋马桶盖,质量问题及由此引发的对品质、品牌不信任,一直是中国制造的“痛点”。

      “省了8分钱,损失上百万。”日扬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紘说,当时采购弹簧,有国外的8毛钱一个,国产的弹簧7毛2分,为了省成本8分钱,他们买了3000个便宜的弹簧。没想到弹簧断裂导致设备漏气,让企业损失了约20万美元。 

      “制造业本该最‘讲究’,现在往往成了最‘将就’。”西安三花良治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悦说。受访的企业普遍反映,对质量问题,单个企业注重是没有用的,需要全产业链去提升整体标准水平。

      “靠目前的农民工队伍,怎么实现制造强国”

      目前,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形式以长辈带领同村人组成的“打工游击队”最为常见,工人们依靠亲友提供的信息频繁跳槽,很少真正在一个领域里长期学习技能。

      “1个技术人才,没有10年是沉淀不出来的。”福建纺织企业凤竹集团董事长陈澄清说,由于工人的流动性增强,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也被迫减少了70%以上。

      即便企业进行员工培养,也往往流于表面,难见成效。刘绍云说,自己在日本工厂学习60天都在练习规范的焊接、拧螺丝、压线头等基本工作,而国内不少企业直接“默认”工人能够规范操作,对员工的培训只停留在“简单说两句”的水平。

      “广大的一线工人是我们生产力的根本,如果这些人的培训没做好,再好的管理层、专业技术也没有用武之地。”刘绍元表示。有业内人士更是不讳直言:“靠目前这样的农民工队伍,怎么能实现制造强国?”

      (《经济参考报》6.30 王攀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