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6月23日 星期二

    中央信访督查组来了

    《 文摘报 》( 2015年06月23日   01 版)

      今年5月,中央信访督查组分赴山西、江苏、上海、海南、甘肃、宁夏6省市区实地督查48件信访事项,并将督查结果在互联网上公开。这是今年第3次实地督查。

      不断揭开神秘面纱的中央督查组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

        “中央督查组来才看到规划图”

      5月18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王景富被请到县信访局与“上面领导和专家”见面。去年,他和58位村民给国家信访局写了4次联名信,反映县里一个项目存在违规征地、开发商私自改变土地用途的问题。“征地时说建‘中心市场’,公益项目大家都很支持,可去年竟有开发商进场要建商品房。”王景富说道。

      中央信访督查组当即要求相关部门拿出规划图和征地协议。事后,王景富告诉记者,这是自征地以来第一次看到规划图,图中虽有商品房的规划,但征地时并未告知村民,“反映这么久,总算有了个答案。”

      中央信访督查组到地方实地督查,“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在山西吕梁,也出现类似情形。因采煤沉陷,吕梁孝义市神福村很多房屋成为危房,村民上访12次无果。面对中央督查组,当地政府仍表示无奈:“煤矿背后是省属企业,我们请不动”。中央督查组当即要求:企业分管负责人必须来面谈。4小时后,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董事长从外地赶来,一套解决方案也在3天后拿出。

        最怕“花钱买平安”

      面对中央督查组,地方的心态更为微妙。5月16日,中央督查组在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约见信访人吴大海,60多岁的老吴提出征地补偿要求:要按所征地招拍挂价格的七分之一、也就是26万元/亩的标准补偿。“今天不解决,我还是要去北京。”

      督查中,多地信访局负责人向记者“吐槽”:千万不能“限期解决”。

      “一旦要求限时化解,地方难免会突破政策,花钱买平安。”结果政府花代价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引发更多问题,让信访人觉得“大闹才能大解决”。

      “中央督查组也最担心地方为了化解问题而突破政策界限。”国家信访局综合指导司司长林完红对记者说,信访人诉求明显过高时,督查组也会旗帜鲜明地指出,打消信访人提出不合理诉求的念头。

      “督查组不是包青天”,一位曾参与督查的省级信访局负责人说,解决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在当地,中央督查组不能越位。“不能中央督查组做‘好人’、让地方做‘坏人’,群众不相信地方政府,以后工作更难做。”

        信访督查应成为政策“晴雨表”

      “10多人花10天时间,如果只化解几件信访事项,‘性价比’未免太低”,国家信访局督查室副处长陈明指出,对中央督查组而言,推动矛盾化解仅是第一步,还要重新审视信访工作自身。在他看来,考量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执行落地情况,从个案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实地督查的应有之义。

      每次督查后,督查组会梳理发现的政策性问题,向中央信访联席办及相关部委和地方反馈。“信访部门不是政策制定者、也不是执行者,没有部门利益,能跳出来,更客观地找出其中的问题和症结。”

      (《南方都市报》6.16 程姝雯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