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越休越累,这是不少人共同的感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休假是这样的:
外出旅游一个字是挤,两个字是拥堵,三个字是很疲劳。“游客们嫌主人没有待他们宾至如归,本地人则嫌游客不懂入乡随俗、没个规矩。这既是文化冲突,也是素质展示。”香港作家廖伟棠一语中的的描述,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式休假”的另一个特色。网友戏称:不是“挤”在景点,就是“堵”在去景点的路上。
还有人选择用购物、狂欢等方式度过。加之商场在假日的营销策略,打折、酬宾,“奢侈消费”的潜移默化,人所共有的从众心理,都会让人们在购物中欲罢不能,商场拥挤不堪。
除了商场和景点,很多餐馆也被挤爆了。在国人特有的文化中,用饭局拉关系成为职场的灰色法则,在饭桌上“喝酒喝到倒”才能交到有用的朋友,在此逻辑下,吃饭被赋予了某种含义,暴饮暴食也不足为怪。
既然哪里人都多,宅在家里也许是最健康的休息方式,而大家却选择了最不健康的方式:上网、看电视、狂睡。
“北京市2008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结果显示,一天之中,北京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为4小时21分钟。在此期间,人们用了近两个小时来看电视,33分钟来上网。这种休息方式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沟通能力的缺失,使人们逐渐丧失对生活的乐趣。
那么,睡觉是很好的休息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一项调查显示:45岁以上的成年人睡眠时间太长,如10个小时或更多,与他们患上慢性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焦虑症和肥胖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古人休假是这样的:
有人锻炼健身
(唐)王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在古代,人们会利用难得的节假日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或是看比赛,由此形成了许多节假日体育活动,如正月十五走百病、寒食(清明)节荡秋千、重阳节登高等。
有人搞个人卫生
(宋)苏轼“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
在汉代,皇帝每五天给在宫中供职的大小官员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洗澡换衣,古代公职人员“五日一假洗沐”制度由此而来。此后,洗头洗澡这类搞个人卫生,成了古人节假日里的常规性内容。
有人阅读“充电”
(宋)王安石:“挟书聊自娱,解带寺东廊”
古时候喜欢宅在家里的人也不少,如不喜欢洗澡的王安石,有一次去大佛寺休假,干脆带上书打发时间,看累了就在房间里睡觉。王安石在《休假大佛寺》一诗中记下了当时的休假经过:“罢惫得休假,衣冠倦趋翔。挟书聊自娱,解带寺东廊。”
外国人休假是这样的:
在美国度假,印度人会待在科技博物馆里,欧洲人穿梭在现代艺术馆中,美国人则在沙滩上晒太阳。
虽然日本人工作压力很大,但他们的节假日很多。节日里,他们会把时间完全奉献给自己的家人。
与美国、日本相比,欧洲人的假期要长得多,法国更是世界节假日冠军。法国人一年能歇5个月,工作满一年就可以享受30天带薪假期。他们的《劳动法》规定,商店周日不能开门(除非是文化、旅游等商店),否则就属于非法营业。
欧美人把放假休闲当成再平常不过的一种生活习惯,他们或者和家人在游泳、嬉戏、享受日光,或者和朋友在家里一起喝瓶啤酒、看场球赛。而国人则对休假的心理预期过高,导致落差大,失落感自然强一些。
(微信 5.1 文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