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

    环评内幕调查

    《 文摘报 》( 2015年05月05日   01 版)

      中国的环境评价体系,是由环评师—环评机构—专家评审组—环保局技术评估中心—环保部门组成的系统。

      环评师处于一线,须持证上岗,负责勘验项目、公众参与和撰写环评报告;环评机构负责将环评报告送与专家评审,再交由环保局技术评估中心审验;最终的审批由环保局完成。凡是环境评价报告没有通过的项目,依法不允许开工建设。这个系统看似封闭而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被造假、人情和利益所左右。

        环评师的秘密

      按照规定,环评机构用于申请资质的环评师必须为全职。然而现实中,环评师“挂靠”在环评业内已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

      广东环评师纪诚均(化名)介绍,“挂靠”大多明码标价,每年5万元,每次签3年,“挂靠费”一次性付清。这笔买卖对双方都划算。环评师可谓无本万利,而环评机构若聘请一名专职环评师,年薪至少十几万元,显然“挂靠”方式更经济实惠。

      企业委托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很简单——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因此,与环保系统有关、甚至直接在环保系统工作的人,自然成为环评机构的首选。

        报告与审查:不独立、不透明

      环评报告也存在做假,最严重的部分是公众参与环节。

      按照规定,任何一项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进行公众调查。但现实中,很多都是由企业找人来完成的。

      尴尬并没有到此为止。

      报告书形成后,便提交至相应级别的环保技术评估中心,技术评估中心从专家库挑选专家组成评审组,出具审查意见,供环保部门参考。专家评审组一般由5至7人组成,每人每天800元专家费,由环评机构预先交付给技术评估中心。但是,专职环评师黎元透露,为确保审批通过,环评机构还要向专家私下支付“红包”,最低1000元。

      一位专家表示,技术评估中心往往会向专家透露些政府的意愿。这位专家曾参与过江阴某项目评估。他回忆说,当时江阴市市长亲自接见了专家评审组,反复强调该项目落户之不易,希望专家们多关照。

      如果不愿“帮忙”会怎么样?这位专家笑着摇摇头:那以后的项目评估你就没有份!

        中央与地方不同步

      一个解决环评造假的显而易见的办法是:企业严格执行各种环评标准。

      一位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表示,以他旗下的印染厂为例,一套废水处理设备的造价在1000万元以上,只有当废水回用率达到80%以上时,环境改造成本与收益才能持平。但这一数值在实验室中才能实现,企业无法完成。

      地方环保部门认为,自己也是生活在夹层中。

      上海某区环保局局长表示,环保部负责出政策和标准,落实则要靠地方环保局。但有时环保部制定出的标准,却无法落实;一旦标准得不到落实,引发民众不满,环保部便会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地方更加难以落实,形成恶性循环,环评因此形同虚设。

      (《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第15期 李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