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建有着多个身份,她是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巡视员,是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最受人关注的,还是周恩来的小侄女。
周恩来幼弟周恩寿有六个孩子,其中周秉建年纪最小。对于伯伯,周秉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伯伯要我们做普通人。”
守业
周恩来的大侄女周秉德称:“伯父常对我们说:你们现在就是普通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就是普通劳动者。无论上学、工作和生活,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能依赖家庭。他说,这就是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
周恩来对晚辈的教育没有放在嘴上,而是让晚辈们过普通百姓的生活:一家人住在胡同里,孩子们在胡同旁边的普通学校念书,平时挤公交车上下学。
1968年,16岁的周秉建赴内蒙古插队。1970年地方征兵时,周秉建和其他知青一样,通过正常手续参了军。那个年代的青年都以参军为荣,而军装更是“时尚”的装束。当周秉建高兴地向伯伯报告时,却没想到伯伯建议她脱下军装,回到牧区。
听到伯伯的话,周秉建心中难掩委屈。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她很快回到牧区,并渐渐体会到了伯伯的良苦用心,也就释然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做普通人的心态贯穿周秉建的生活。后来,周秉建多次把上学、招工、进机关、提拔的机会让给了他人。“这没什么不好。咱们要给老百姓干事儿,就踏踏实实干事情呗,为什么要职位呢?”谈及原因,周秉建更愿意把这总结为这一代人的革命理想主义。
周秉建把自己的责任总结为“守业”——守住周恩来留下的精神遗产。
传承
与母亲用做普通人来践行承诺的方式相比,周秉建的儿子周日和更愿意传承并把周恩来的精神发扬出去。周日和认为:“周家的后辈都是普通人,但决不做平庸的事。”
在和母亲讨论自己的想法时,周日和会换一种思路:“有一次谈到‘老虎’下台的问题,我和母亲说,您这么好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么为老百姓服务,为什么把很多机会都让出去呢?如今这个社会并不是当初老爷子所处的时代,如果一个身居高位的人,不是您这样的好人,而是给百姓惹祸的‘老虎们’,这是不是周家对百姓的失责?”
作为孙辈的周日和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为“传承”。“周恩来的精神是一种标杆,当周家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这种精神,很多人会跟着发扬。”他说。
与母亲不同,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日和更愿意闯荡。他把自己定位为创业服务者。在他看来,这也是周家后人应该履行的责任。
他最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建立自己独有的品牌,来帮助优质的中小企业成长,最终服务到更多的百姓。在周日和看来,创业者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作为周恩来的后代,理应为创业者服务。
宽容
对于儿子的创业劲儿,周秉建表示理解他自食其力的想法,不会强迫儿子随自己的意愿。而这也是周恩来一贯的教育理念。
周日和说,2005年大二学年甫一结束,他就做出了离开南开大学的决定,下海创业。私自逃离南开时,他不敢告诉父母,没过多久却被母亲知道了。
令周日和十分意外的是,母亲竟然没有发火,可也告诫他一定要多自学一些对今后发展有用的知识。
谈及与儿子的代沟,周秉建虽然无奈,但尊重儿子的选择。这样一种民主、宽容的教育模式,贯穿着周日和的成长。
周日和的父亲拉苏荣是蒙古族人,也是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央民族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拉苏荣有草原人的开放和大气,在儿子成长过程中,他最担心儿子学习压力太大,不在乎考试成绩,只希望儿子能轻松快乐地生活。
这个家庭的民主风格亦继承于周恩来。周秉建回忆说,伯伯一般不会说“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得知侄女参军了,周恩来劝比自己小54岁的小侄女回内蒙古草原,依然用一种商量的口吻:“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去呢?”
“我能领会到,在伯父商量的口气里,同时也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意思。”周秉建说,“每个人都有自尊,他也很知道需要保护年轻人的自尊。我感觉到了这一点。”
从1968年到1994年,周秉建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如今,只要有空,周秉建夫妇就会回到内蒙古,看望以前的牧民朋友们。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周秉建也不忘为“老乡”们说点话。在她看来,内蒙古作为离北京最近的边塞,维护民族团结对国家的重要性和社会的稳定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且牧民们是最基层的劳动者,作为周恩来的后代,周秉建认为,自己理应为他们说话。
(澎湃新闻网 3.14 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