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会和文化界,有部分人士提出要恢复繁体字。
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不少人都认为语言是工具。诚然,汉字有工具的属性,但它更是文化,其特有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越符号化工具的意义。”
汉字奥妙,一字表一意
德国哲人莱布尼茨曾说,汉字一字就有一意,这种表意性让汉字有了超越语音的强大功能,由此成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
通俗来讲,西方语言多是靠字母组成音节,再由音节配搭出意义,但字母本身没有含义。“汉字则不同,每个字都参与语言建构。”申小龙说,别看常用汉字不过4000有余,但三两组合、自由搭配的无限种可能,让汉字有了独特且丰富的创造力。汉字的传达可以不经语音作中介。这一点,既是汉字不同于西方主要语言的特性,也是四大文明古国里,唯汉字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汉字渊源,一字有一史
陈寅恪先生有个论调深受学理界认同,“依照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由此申小龙认为,无论繁体字抑或简体字,都不该脱离了本原,不该在发展中丢失了传统。
申教授以杭州西湖边景点曲苑风荷为例,“‘曲苑风荷’在现代人听来,都认为是当年康熙看荷听曲的地方,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南宋时初得名,那里叫作‘麴院荷風’,‘麴’意为酒曲,因为那院落本是酿酒的作坊。”在他看来,戏曲的源头作“戲曲”,酒曲在史上称“酒麴”,二“曲”不同,其意一目了然。然而,最早的那段记忆因“麴”简化为“曲”已被抹去。
汉字简化是大势,普及业已多年。但考虑到汉字的本源大多由繁体而来,为保留文史渊源,当允许一部分繁体字重返公众视野。
(《文汇报》3.21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