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杰的名字对大多数人而言,始终是陌生的。
多年来,这位中国伦理学奠基人长期保持着低调的风格,直到3月9日去世。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前来告别的人有四五百之多,长长的队伍令人咋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张德江、刘云山等也送来了花圈。
这位享年88岁的老者是谁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里,罗国杰被年轻的学生们称为“镇院之宝”。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和《伦理学新编》等著作。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培养体系,由此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他带出来的学生称自己为“罗门弟子”。
“罗老是一位得道的儒者”。罗国杰的博士、现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葛晨虹说,“他惜字如金,讲起话来娓娓道来,却给人一种大千万象尽掌握在心的感觉”。
课堂上,罗国杰把儒者概括为具有广博的学识、儒雅的风范气度和胸怀天下的情怀。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焦国成眼里,老师罗国杰这三种品质都具备。
在外人看来,伦理学有点儿太过学术,不大接地气儿。他的学生、华夏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林建初刚考上研究生时也曾问道:伦理学专业对国家到底有什么用?
罗国杰回了3个字:“正人心”。
“人的心正了,什么事都有秩序,人的心坏了,就总想着钻空子,法律管不胜管。”他引用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贾谊的话: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理者,禁于将然之前。意思是,法律是等别人犯了罪之后,再来惩戒;而道德却在人犯罪之前,就制止了恶行。
如何使得伦理学不空洞
罗国杰坚持:学伦理、学道德需要实践,“自己讲出来的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是骗人”。
为了做到“不骗人”,这位老者近乎于执拗。学生过节送他一袋苹果以表尊师之意,他都会断然拒绝。
后来,不忍看到学生难堪,老师在方式上做出了调整:以物换物。学生送他一袋苹果,他就送学生两盒饼干或两管崭新的钢笔。
事情到了自己和家人身上却变得没有缓和的余地。1956年作为调干生来人民大学读书之前,他已是处级干部,当时的工资每月100元。到了人大,他主动写信给自己在上海的原工作单位,要求把工资降到40元,理由是:没有在原岗位作出很大贡献。
在人民大学担任副校长主管人事工作时,他让妻子提前退了休,还禁止学校录用找工作中的儿子和儿媳。学校给他配了车,跟老伴儿一起出门时,罗国杰坐学校的车,老伴儿只能坐公共汽车。
罗国杰夫妇的感情十分深厚,在他后期病重意识不清时,口中时常呼唤老伴儿张静娴的名字。
老人家里,除了必要的家具,家里再无一点装修,墙上除了一幅字外,无任何饰品。床上的被褥,身上的中山装,几十年来都是那一套。早期住在人大林园家属楼的时候,家中的木制旧沙发油漆已经脱落,用手摇晃近乎散架。
老先生却对此不以为意。“老师经常说要关心他人 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道德总是与对社会的献身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严春红回忆道。
去年12月,罗国杰被授予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并获得100万元的奖金。坐在家里的旧沙发上,他和老伴儿作出了将100万元全部捐作奖学金的决定。“老两口说这事儿的时候,语气轻松得就好像送出去的只是一本书而已。”当时在场的学生焦国成说。
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这位生于1928年的老共产党员推崇马克思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2012年入学的严春红曾和老师讨论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不应该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罗国杰说要坚持,因为“要为国家考虑”。
他还对社会上的道德滑坡问题,撰文批评满口“钱钱钱、利利利”现象。
他曾提出要“以德治国”,后在2000年被中央采纳,成为了治国方略。当时恰逢“依法治国”的方略提出不久,罗国杰的主张在法学界一时间掀起了不小的争议。
曾与罗老一起参与编撰过高校教材的法学教授陈大文记得,当时自己年轻气盛,还曾当面质问过罗老“干嘛出这种主意”。
“以德治国已经成为中央决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与中央保持一致,这是政治纪律。”罗老又从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道德的保障的角度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强调以德治国并不是不要依法治国,二者要相互结合。
“从治理社会上讲,依靠道德的力量是最长远、最有效,也是成本最低的。”他说。
罗国杰很早便开始关注腐败的问题,他曾忧心忡忡地对学生说:如果腐败问题不能很好的治理,国家就危险了。对于腐败者,他的看法是:自作自受恶有恶报,但我们不能幸灾乐祸。
3月13日,是罗国杰追思会举行的日子。这一天虽然天气有些冷,却阳光和煦,没有雾霾和阴雨,正如这场追思会的气氛——哀而不伤。
(《中国青年报》3.18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