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名师的夫人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她们的命运与丈夫紧紧系在一起,更与国运息息相关。
抗战爆发前,她们在水木清华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然而,日寇入侵,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一道撤退到大后方,组成西南联大。八年抗战中,西南联大的教学与科研不但没有停顿,相反取得许多成就。这背后,教授夫人们的贡献非同小可。
抗战末期的1943年,物价飞涨,为了弥补家庭开支入不敷出的局面,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潘光旦教授夫人赵瑞云、袁复礼教授夫人廖家珊,合作生产小食品出售。三人的分工是这样的:米粉、食用色素等原料由赵瑞云经办,廖家珊家为作坊,韩咏华负责销售,她提着篮子到廖家取货,视销售情况,每周一两次送到冠生园食品店寄卖。她们把产品起名为“定胜糕”,喻抗战一定胜利之意。“定胜糕”持续生产了两年,直到抗战胜利,对三个家庭显然在经济方面有所补益。
清华工学院创始者顾毓琇在抗战爆发后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身居上层,但清廉自守,加之子女众多,家境同样紧张。他的妻子王婉靖出身书香世家,是王羲之第67世女孙。她精打细算,不但种菜、种花、种玉米、养鸡、养鸭、养羊以补贴家用,还在老乡的帮助下养起了猪。
学历低的教授夫人同样不乏光彩,甚至更富奇情,例如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梁启超的夫人王桂荃。
20世纪20年代,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芝加哥大学数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当时,“五四”新思潮冲击正劲,许多人留洋归来都毁掉了幼小时父母给订下的婚约。杨武之在美国时,罗孟华带着杨振宁住在合肥。她是旧式女子,只念过几年私塾。住处附近有一间天主教堂,里面的修女都是一生不结婚或被丈夫抛弃的女人,合肥话把这种活法叫“吃教”。罗孟华已经打听了,可以带孩子进教堂修道。她的打算是,如果杨武之回国后抛弃她和孩子,就带杨振宁去天主教堂吃教。然而,回国后的杨武之,历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等职,并没有抛弃发妻。
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是杨振宁一生最亲爱的人。杨振宁回忆,在清华园中,杨武之同事的妻子,大多大学毕业,甚至留过洋。尽管杨武之待她很好,但罗孟华压力很大,她应付的办法很简单:尽力把家管好,少去交际,不去打牌。一两年后,罗孟华在清华园中有了治家整洁有方的声誉。
杨武之在回忆妻子的文章中写过一个细节:有一次,他去学校打网球,而振宁上学去了。学校校工来通知杨武之开会,结果罗孟华只记得开会的地点,却忘记了开会的时间,杨武之很不高兴,抱怨妻子文化低。事过几天后,杨武之发现妻子曾用牙齿咬手臂直到出血。他很吃惊,询问之下,妻子说自己恨父母家穷,没有钱给她读书。这使杨武之受到很大震动。其实在他心中,妻子坚强而有毅力,极能吃苦耐劳,是自己比不上的。
梁启超的第二位夫人王桂荃,也有奇情。
王桂荃是四川人,从小做丫头,被转卖过四次,最后随梁启超第一位夫人李蕙仙来到梁家。梁启超给她起了这个名字。1943年,18岁的王桂荃在李蕙仙的主持下和梁启超结了婚。
王桂荃出身贫苦,没机会读书识字,但她聪明伶俐,又勤奋好学。与梁启超一起流亡日本后,开阔了眼界,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东京话。李蕙仙逝世后,王桂荃一力承担起了梁家的重担,梁启超说她是“我们家极重要的人物”,李蕙仙所生的几个孩子,对王桂荃也极其敬重,梁思成说她是“不寻常的女人”。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王桂荃却很幽默,常讲各种故事和笑话给孩子们听。当年梁家老二梁思成学建筑,老三梁思永学考古,老四梁思忠学军事。王桂荃曾得意地对别人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思成盖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里,思永又去挖房子。”她的幽默,显然是长期与梁任公相处熏陶而来。
令人痛心的是,王桂荃晚景凄凉,1968年孤独离世。
(《百年潮》2015年第1期 章诗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