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14日 星期六

    吕厚民: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14日   06 版)

        3月9日凌晨,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在京去世,享年87岁。他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曾用镜头定格下许多经典瞬间,成为珍贵历史资料。

        吕厚民1928年9月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1949年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1月被组织上安排到中南海工作,主要任务是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拍照,一直到1965年(其间曾有三四年调离)。在此期间创作出《欢送志愿军回国》《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在庐山》《毛泽东打乒乓球》《周恩来与邓小平在颐和园》《毛泽东在书房》等作品。

        时刻准备抓拍瞬间

        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紧张不已,到后来以敏锐的目光,定格一个个珍贵瞬间,吕厚民以自己的工作赢得了毛泽东的信任和尊重。就在夫妇俩结婚四年后,毛泽东有一天送给他一个小笔记本,上面有亲笔题字。

        在朋友的印象中,吕厚民从未停止过拍摄。为了随时抓拍到精彩瞬间,直到去世前几个月外出拍摄时,他还自己背着重约几公斤的摄影包,从不让别人帮他拿,相机更是一直握在自己手中,时刻准备着。

        “百发百中”是朋友和晚辈对他的评价。“他年轻时,只能使用双镜头反光相机,闪光灯短时间内闪了第一次就闪不了第二次,要抓拍到精彩瞬间得挖空心思。”吕厚民好友、军旅摄影家张桐胜说,当时有限的工作条件练就了吕厚民的一身本领,从而也使他能够抓拍到很多关于毛泽东的瞬间。

        “设计”出的打乒乓球照

        吕厚民曾一直想拍毛泽东的业余生活,上世纪60年代初终于在上海有了一次机会。他发现从毛泽东的卧室到外面需要经过一个房间。这房间有20多平方米,吕厚民就和警卫长商量,能否让毛泽东在这里运动一下。因为此前在中南海见过毛泽东打乒乓球,他就建议摆一张乒乓球案子。一天下午3点多钟,主席工作完出来休息经过此地,问道:“怎么有个乒乓球案子?”卫士长顺势请他“打两下”。吕厚民便拿起相机抢拍。后来,吕厚民曾说,拍摄伟人不能摆拍,但有时候得自己创造机会。

        最后一张胶片成就经典

        在跟拍领导人的最初几年里,照相设备和技术非常有限,吕厚民使用的是美国产的斯比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用钨丝灯泡,拍一张须换一个灯泡。暗盒里一次只能装2张胶片,拍完后再换。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期间,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一次会议刚结束,领导人陆陆续续退场。吕厚民忽然看到毛泽东朝周恩来笑了一下,示意他过来。吕厚民也赶紧停下来,将镜头对准他们,这时,他的相机里只有一张胶片。无论接下来的一瞬发生什么,他只有一次按快门的机会。这时,周恩来已经大步走到毛泽东身边,主席拿起自己的文件,给总理指了指上面的某处内容,两人一起会心笑起来。而吕厚民迅速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北京日报》3.10 李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