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

    我在英国买房子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12日   08 版)
    英国城市的老房子

        每当看到大城市中耸立的连片住宅楼,他总感叹:这样的生活,如同被圈养的动物,哪有生活质量可言?古典并附带大片土地的房屋,便成了他寻找房子的重要标准。

        我是地道的广州妹子,后定居英国并嫁了个英国人。结婚前,我丈夫一直与他父亲一起住。婚后,我就搬进公公在诺丁汉市的家。后来,我们准备搬出去住,于是,就开始寻找房子。谁知,在公公家住了将近5年,我们才觅到满意的房子。在漫长的寻找与买房过程中,我与丈夫跨越了许多文化差异造成的碰撞,最终找到彼此都满意的房子。而且,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英国人的居住文化和价值取向,对英国纷繁的房屋规章制度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与英国丈夫的文化碰撞

        我在诺丁汉读研,继而工作,在这里认识了我的丈夫。我居住的诺丁汉市,在英国只是个中等城市,与繁华的广州市相比,就是一个小城镇罢了。诺丁汉市虽然不大,但极宜居,它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没有大都市的繁嚣,很符合我对居住地的要求。

        我公公的住宅在一个村子里,离诺丁汉市中心约27公里。这里刚好处于几个城市之间,交通很便利。我们的住地虽然是村子,但村民绝大多数并非农民,而是周边城市的居民。这是因为英国乡村环境好,许多城里人都乐于把家安置在城市周边的乡村。

        我公公的公司,离他家有两小时的车程,但他也不愿为工作的方便而搬家。公司为了免除他天天奔波劳累,就替他在公司附近包了旅馆房间做宿舍,到了周末,他才驾车回家。

        在伦敦工作的人,就更是喜欢到乡村居住。一是伦敦的房价贵得惊人(被评为世界最高房价城市的第三位),一般的工薪阶层难以负担;二是乡村的环境优美,所以,就连伦敦的很多高薪一族,也愿在乡村买房。

        我公公居住的村子因宜居性特别好,搬入的人不断增加,慢慢地已衍变成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小镇。随着人口和车辆的增多,以往的宁静和浓郁的自然气息也减弱了,我丈夫越来越不满意那里的生活了。

        我丈夫是位讲求居住品质的人,但他所追求的品质,并非奢豪的装修,而是房子带有宽大的活动空间,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每当看到大城市中耸立的连片住宅楼,他总感叹道:这样的生活,就如同被圈养的动物,哪有生活质量可言?所以,附带大片土地的房屋,便是他寻找房子的重要标准。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大片土地,并非一两千平方米,而是起码要一英亩(约为4047平方米)。可是,丈夫很快就发现,处于市郊的这类物业,对于我们这种刚起步、积蓄不多的年轻夫妇,可望而不可求。

        那些符合我丈夫标准又符合我们经济能力的房屋,只有在偏远的地区才能买到。虽然丈夫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但为了达成自己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追求,他毫不介意选择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落户。与我丈夫有共同想法的英国人不少,一个叫“在郊野创建新生活”的电视系列节目,就吸引了无数抱有此梦想的观众。

        在英国,郊野中的农业用地和草场,基本上不会获房管部门批准建新住房,但如果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住房,即使已成为败瓦残垣,都有可能获准修建或拆建。所以,像我丈夫这些追求“在郊野创建新生活”梦想的英国人,便瞄准这些历史旧宅,自己动手大兴土木,或进行修补,或干脆推倒重建。

        对于我丈夫的居住追求,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优美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固然可贵,但便利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与她们的爷爷有深厚的感情,我又怎忍心让她们离老人而远去?所以,我极力反对离开居民区而搬迁到偏远的地区去居住。见我态度坚决,丈夫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只有少数购房者会选择近10年的房子

        英国人极其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保存有数不清的古老建筑物。这些古老建筑物由一个名为“英国文化遗产”的机构负责界定和看护。仅在英格兰,被此机构列为文化遗产的古老建筑物就有374081座,既有大型或知名的建筑物,也有众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建筑物。界定的标准为:所有建于1700年之前,大部分建于1700年与1840年之间的建筑物,如果保留了一点原貌,都可能被列为文化遗产。

        “英国文化遗产”组织非官方机构,而是民间组织,但政府部门却听取和采纳他们的意见,并以他们的建议来制定法规。凡被列为文化遗产的建筑物,英国政府均实行严格的保护。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英国政府出台了很多保护政策和支出大量经费。然而,修葺这些历史久远的房子耗资巨大,政府无法完全负担。许多老房子的保护,只能靠有财力或有魄力的个人出资。

        英国建筑的质量极好,平均寿命达到132年,为世界之最。在英国伦敦的街头,每隔几米你就能见到一座百年老屋,即使经过百年时光的淘洗,这些房子依然熠熠如新,让你深感时间对它们的无奈。

        因为旧房子很多,所以住旧房子很普遍,加之旧房子相比新房子空间宽大许多,受到英国人喜爱。2013年12月,英国前球星贝克汉姆耗费5000万英镑,在伦敦皇家肯辛顿-切尔西区最佳地段购买了一座超过800平方米的豪宅。这座豪宅共有5层,内有8间卧室和7间浴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座豪宅建于1864年,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在英国,只有1/4的购房者会选择近十年建的房子。近年英国也建了不少新房子,但英国人住进去的少,买的多数是外国投资者,市面上涌现大量空置新房。当然,住旧房子需在装修上花较多的金钱和精力,而那些已经装修得很好的旧房,售价自然就更高了。

        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老房子

        虽然很多英国人喜爱老房子,但房子一旦被列为文物,就变成了烫手的山芋。一是报修的审批程序比一般建筑物报修程序繁复很多。二是修葺必须使用与原建筑材料一致的特殊建材,这些特殊建材价格十分高昂。再者,老房子的老式实心墙保温性较差,相比新房子按环保标准建造的夹层保温墙,消耗的能源肯定要多,花费自然就高。若要使老房子保温效果达到新房子的要求,则得花费一大笔钱进行改善。因此,购买老宅特别是被列为文化遗产的老宅,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我丈夫虽然大学学的是工科,但从小就钟情于英国传统文化,对历史有极浓厚兴趣,审美观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是喜欢老房子。

        最终,我们选中了一套维多利亚时期建造的房子,对于这套老房子,我俩都挺满意,但丈夫经过细致观察,发现房子进行过扩建。一问屋主,果然在1970年对房子作过改造,对此,丈夫不无遗憾地说:“砖跟原屋的不相配。你瞧,原屋的砖多漂亮!”我左看右看,心里咕哝,不就是红砖吗?还能漂亮到哪里去?丈夫见我不以为然的表情,就说:“大多数英国人认为以红砖做外墙的建筑最漂亮。”确实,放眼看去,绝大多数英国房屋的外墙都是裸露的红砖或石头,只有少数的房子用颜料刷了外墙。

        我曾提议,咱们也给房子刷一下外墙,丈夫一听,便像个受了委屈的小孩,嚷开了:“我经常在园子里干活,一抬头看到刷了的外墙,真叫人恶心啊!”

        我们最终挑选中的这座房子,位于离诺丁汉市中心仅10分钟车程的一个很小的村子里,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没有闹市的拥挤。虽然房子所带的园子只有700多平方米,没能满足丈夫“一英亩”的心愿,但由于房子处处洋溢着丈夫心仪的传统文化韵味,而且妻子喜欢,却又不属于文化遗产之列,改造装修方便,他也就将就了。

        一搬进新居,丈夫就迫不及待地筹划栽种果树。经过一番劳碌,他在园子里种下13棵果树。树种好了,他便开始张罗养鸡。丈夫一直认为自家的鸡下的蛋会比市场上买的营养价值高、味道好。由于一时没能买到合适的鸡屋,他便将先买来的4只珍珠鸡放养在园子里。珍珠鸡的蛋虽小,但味道极佳。

        后来,我们买到了鸡屋,又再买来4只母鸡。过了一段时间,丈夫的朋友又送来一公二母3只名贵宠物鸡。从此,我们家的鸡家族就不断繁衍。吃着鲜美的鸡蛋,丈夫又想吃鸭蛋和鹅蛋。不久,7只鸭子和两只鹅相继落户在我们家。

        丈夫生意很忙,但不知他从哪儿硬挤出时间来,把这群活宝照顾得好好的。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在院子里种下各色花草和蔬果,令我们家像开了农场,但丈夫还不满意,总觉得园子太小,不能多种树和多养鸡鸭。

        (《羊城晚报》2.7 陈雁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