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3月12日 星期四

    看《平凡的世界》 观众褒贬不一

    《 文摘报 》( 2015年03月12日   05 版)
    孙少平(左)与孙少安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曾影响了不计其数的国人。2月28日晚,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陆续播出。随后,话题度直线飙升,观众评价褒贬不一,对此,导演毛卫宁做出了回应与解释。

        少平不是唯一主角

        在毛卫宁看来,不能简单将《平凡的世界》界定为农村戏,或是励志剧,“我希望将它做成‘一场历史回眸’。”在这场人生大戏里,孙少安努力“摆脱苦难”,孙少平“寻找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该剧此前宣称95%忠实于原著,不过看过之后,有观众提出质疑,“故事主线感觉有变化,书里少平是主角,但剧里好像变成了少安。”对此,毛卫宁回应说,在小说里,开场是少平,结尾还是少平,所以大家可能会感觉少平是主角,“另外,也跟我们当时看这本书的年代有关系,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会喜欢上少平这样一个人物,但实际上在小说里他跟少安是平分秋色的。”

        毛卫宁认为,“读书时,你会翻过那些不爱读的篇章,但是电视剧不能这样,要严格遵循原著。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迎合观众的好恶。”在他看来,少平所承担的奋斗使命,在今天已经被更多观众所理解了,“但是少安身上所折射出的农村、农民、宗族、土地等问题今天仍然存在,所以适当突出了他的戏份。”

        用心还原时代氛围

        剧版《平凡的世界》努力营造的时代氛围得到了观众点赞,这背后剧组付出了辛苦“劳动”。

        该剧时间跨度为1975年至1985年,拍摄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旧日场景复原。据总制片人李娜透露,该剧总投资1.2亿元,全部经费支出中,场景、拍摄、后期制作的花销,要大于演员片酬——实际上,每位主演都是降酬出演。

        全剧在陕西榆林拍摄。开篇第一场戏,为了还原少平就读的高中,剧组在一所村小学的后面新建了一所学校,因为搭建得很牢固,当剧组拍完那个场景的戏后,那所小学的校长央求剧组不要拆除学校,想留给村里娃作新校舍。

        铁路在原著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它是维系少平与外面世界之间的一条纽带,由于现如今铁轨上行驶的列车与当年已全然不同,为此,剧组专门搭建了一条铁路。此外,因为当地煤矿不允许女人下井,剧组只得重新造了一个。田晓霞在抗洪抢险中牺牲那场戏,在书中只是由他人口述出来,并没有多少直接描写,剧组为了让灾难更为真实,新建了一座城市的一角,然后往里面灌水,营造发洪水的场景。

        剧版结局不再灰色

        每次拍摄前,毛卫宁都会与路遥进行一场隔空对话,“我会想,如果是他来导这部戏,他会怎么想,会怎么拍?我索性把我的观众定位为路遥,就不会有大偏差。”

        毛卫宁始终认为,路遥没有真正写完这部小说,“如果他活到现在,我想他也会支持我对原著做出调整。”剧中,少安和秀莲的那场结婚戏,特意设计让少安的初恋润叶去了新房,这在小说里是没有的,“为的是体现她爱少安,是依据人物关系做出的变化,但并未改编成三角恋爱,那样就是胡编乱造了。”

        至于全剧改编最纠结的地方,则是大结局,原著结尾有些灰色,让少平带着伤疤回到矿上,归于平凡的生活。“在路遥的时代,他预料不到后面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加上当时心力交瘁,才有了这个结尾安排。”毛卫宁说。而在电视剧中的结局,是原著中看不到的,“除了少平和晓霞已经是生死两隔之外,其他人基本都有一个好结果,那是历经苦难、不言放弃、努力拼搏过后得到的回报。”

        直面“吐槽”

        剧中使用大量旁白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而且,画外音还撞音《舌尖上的中国》。毛卫宁回应说:“前2集的确有点多,原因在于这是原来4集的内容,为了加快开场的节奏我们压缩成了2集,但旁白是原来4集的旁白。后面没有这么多了,大概每集会有一两处。”他认为,旁白有助于帮助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了解背景,还能唤起一部分老观众对当年听小说连播的回忆。

        剧中,演员以陕北方言作为主要语言。不过首播当天,有陕北网友在微博留言“哭晕在厕所”,认为一会儿陕北话,一会儿关中话,一会儿又是普通话,太跳戏了。毛卫宁解释说,如此安排,既突出这部剧的陕北味道,又照顾到能让全国观众听得懂,“村里人,大多说的是陕北话;在县城读书的一帮人,说的是偏普通话的陕西话;而以田福军为代表的一批官员,基本上说的是关中话。”

        (《北京日报》8.2 陈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