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育过度,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受教育程度超过了工作所要求的水平。
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老师刘金菊首次对我国从1990年~2010年的教育数据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本科及以上教育过度率超过90%,这远远高于美国的51%。从整体情况来看:1990年中国的教育过度率仅为7%,2000年上升到12%,而到2010年又上升到28%,后10年的上升幅度大大超过前10年。
刘金菊还发现:男性的教育过度率高于女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教育过度率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外企和国企的教育过度率最高,达50%左右,而集体和个体企业的教育过度率较低。刘金菊认为:“很多人对国有企业趋之若鹜,硕士和博士都想挤进来。有些国有企业则只招博士,而实际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本科或硕士就能完成。”
刘金菊说,中国教育过度现象的显著增长,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不无关系。由于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高校毕业生的增长速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只能采取“曲线就业”的策略,要么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基层参加工作,要么选择那些工作要求远远低于自身能力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
研究显示,教育过度对人们的收入和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由于教育心理健康收益并非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呈现递增趋势,而是呈现递减趋势;甚至在高端教育水平上无收益或负收益,这就会导致抑郁症状。教育过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对于教育过度的微观和宏观后果,中国在这些方面亟需关注与研究。
(《广州日报》3.4 杜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