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中纪委网站公布了辽宁省委对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情况,其中便包括虚增财政收入及招商引资弄虚作假。各地实际利用外资数据到底含有多少水分?
古城H市原是东部沿海某省一个落后贫穷地区,但近几年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经济数据答卷,其中最耀眼的部分,便是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增幅连续数年位居全省第一。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H市实际利用外资16.1亿美元,增幅连续三年全省第一。但记者在当地的调查发现,这些经济数据,其中有一部分是造假而来的。几年来,该市所属多个县(区)乡(镇)都在花钱“买外资”。大致行情是,每100万美元外资“售价”17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具体操作方法亦有好几种。
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是政府动员外资企业增加注册资金。例如,一家注册资金为200万美元的公司,政府要求增加到1000万美元,多出来的800万美元,政府来操办。每次到了政府考核招商引资任务的时候,就会有官员动员已落户本地的外资企业增资。
据H市官员透露,另外一种办法是借用港澳商人的身份,注册纯粹的空壳公司,注资完毕后一周左右时间把资金抽走。
也有商人在地方政府官员的动员和要求之下,配合地方政府引入外资,然后以招商引资奖励的方式获得利益。据知情人士对记者透露,广东一带甚至出现了专业做外资买卖的中介机构,其中有一些是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边缘性金融机构,利用手中的闲置资金完成虚假注资、周转。由它们借用香港或台湾地区人士的身份证件注册外资公司。公司成立后,从境外汇入美元,转入“中介”指定的账户。作为回报,每“投资”一定量的美元,中介将获得相应的地方财政奖励。
(《第一财经日报》2.27 王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