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从公推到被推倒
大家都知道严复做过北大校长,并且深受师生爱戴,但很少有人知道严复曾经做过复旦大学的校长,结果还颇不愉快。
实际上,严复不仅是复旦大学的第二任校长,还参与了复旦大学的创立。1905年,复旦首任校长马相伯带领学生脱离震旦公学,另立了复旦公学,当时就请了严复担任复旦公学校董。随后,一份由严复居首署名的28位复旦校董发出了《复旦公学募捐公启》,为复旦募捐建新校舍。此外,严复还和马相伯一起为复旦“评定”了教授法、管理法,他们也共同主持了复旦公学的招生考试。
正是因为与复旦一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当马相伯不堪重负辞职后,复旦公学干事员叶仲裕、张桂辛等人向新任两江总督端方提出申请,请求让严复担任复旦公学监督(校长)。端方对严复非常赏识与尊重,自然没有问题。
然而,这样一位由师生们公推的校长最后却与复旦师生产生了严重冲突,最后落于下风,黯然辞职。
当时,严复一些任人唯亲的做法,引起了包括叶仲裕在内的一批老资格复旦人的不满,他们不断与严复所派来的诸管理者为难。严复决定以庶务长叶仲裕挪用公款、庶务张桂辛管账无方为由开除他们,叶仲裕等人也不断在报上刊登启事,指责严复尸位素餐和任人唯亲,随后或是叶仲裕等人暗中运作,或是自发,复旦的学生也开始介入冲突,批评严复“任用非人”、“靡费过多”。
1912年2月,严复出任北京大学更名后的第一任校长,有心在北大大干一番,可惜面临经费短缺等重重困难。袁世凯政府拿不出钱,干脆提出停办北京大学,遭到北大师生反对。严复不断上书,拒理力争,总算保全了北大。要是没有严复出面抵制政府决策,北大的历史就要改写了。然而保全了北大,却得罪了政府,严复仅上任八个月就被迫辞职。
马相伯:因误解而被轰走
严复从北大离任后,袁世凯政府任命章士钊为北大校长,仅在任两个月,是北大最短命的也是没有实际到任的校长。当时,北大曾发生挽留严复与反章的学生风潮。章士钊推辞,“迟不赴任”,所以在蔡元培的推荐下,袁世凯政府又任命马相伯为代理校长。
马相伯与严复都曾出任复旦与北大校长,但是二人在两校的境遇则迥然不同。北大学生对严复充满感念,加上对政府的抵触,马相伯的上任和章士钊一样,成为一件不合时宜的事。
马相伯上任后,同样面对经费问题。为解决经费,撑住北大,马相伯以北大校产作抵押,向比利时银行借贷了40万法郎。尽管这是帮助北大摆脱困境之举,但却没能得到北大师生的理解,甚至认为新校长“盗卖资产”,群起而攻。马相伯无奈离职,在任仅两个月。
何燏时:结束严复的“美好时代”
继章士钊和马相伯之后,何燏时奉命收拾北大的乱摊子。
何燏时是浙江诸暨人,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获工科学士学位。何上任时,北大的情况开始有些好转。但半年后,何燏时就遭遇了更为窘困的局面。
一个不准预科学生免试升本科的新政,点燃了火药桶,北大预科学生举行集会,要他到会解释。何燏时置之不理,于是有130多名学生涌入校长办公室,迫使他当场立字据保证向教育部辞职。据说何燏时当时爆了粗口,因此险些被揍一顿,才不得已立字为凭。
其实,何燏时并未辞职,反而获得了教育部力挺,他在20名巡警保护下重返北大,开除了领头闹事的八名学生,激发更大规模的抗议,事态快速扩大。但是这次,北大预科学生仅为一己之私,得不到社会支援,在与教育部谈判对峙的过程中,处在下风,并没能赶走何燏时。
无论是抵制章士钊、马相伯,还是何燏时,多少都与严复时期的“美好生活”消逝有关。据说严复时代的北大,学生交学杂费可以缓办,考试可以携带书籍,夜里没有门禁,旷课也不扣分。这些“好事”,在何燏时就职后全都没有了。
何燏时的离任和学生的抵制没有多大关系。从严复1912年10月辞职,到1913年11月胡仁源上位,13个月间,北大走马灯似的进出了5位校长。所以,借着学生倒何事件,当局下定决心要将北大并入天津北洋大学。原本与教育部一个鼻孔通气的北大校长何燏时,此时成为利益受损者。他开始登高疾呼,与学生站在了同一战壕,最后愤然辞职。
(《东方早报》2.16 徐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