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耄耋老人郭佩珍,1932年11月20日出生,家住陕西佳县楼家坪乡郭家畔村。
她从8岁开始拜母亲为师执剪至今,先后剪出人物、花鸟、山水、建筑和乡风民俗等作品2万多幅。其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原生态的文化内涵,诸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具有原始性和纯朴性。
2004年,由于在剪纸艺术领域里的突出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光荣称号。2007年,在中国第三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上,郭佩珍荣获“终身成就奖”;同时,东西方剪纸艺术家协会授予郭佩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的光荣称号。
苦难人生
“我的故事要从妈妈讲起。妈妈名叫李翠,1898年出生,天性善良,乐于助人,每逢年节、满月、结婚等需用剪纸的时候,乡亲们都会拿着红纸请她剪些扣碗、石榴、寿桃、老虎之类的吉祥花样。母亲总是非常热情地把纸拿来,画稿都不需要,拿起做衣服用的大剪刀随手剪来便惟妙惟肖。
“妈妈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哥哥在外经商,攒下积蓄后在家乡置办田产,在当地颇有声望。但她和其他女子一样,没有读过书,从小跟随母亲(我姥姥)学习铰花刺绣等女红,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巧女子,出嫁前一直过着比旁人优越很多的生活。出嫁后,丈夫嗜赌成性,一辈子生了12个孩子,活了仨,我就是其中之一。平时攒下的钱粮都被丈夫输个干净。随着家境的衰落,丈夫病逝,繁重的农务劳动落在这个小脚女人身上。”
16岁时,郭佩珍嫁到距离郭家畔不远的下高寨,7年的婚姻生活给她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一边是不近人情的婆家,一边是无人照料的娘家,实在是进退两难。
郭佩珍每回娘家一次,便难逃丈夫一顿拳脚。她着急地想解释,回复的只有两个巴掌,憋屈吃不下饭,男人便将碗里的东西倒在她头上,紧接着又是两个嘴巴子。婆婆跟着说:“不打不成事,你就狠狠地打,就断了她这一条路,不能叫她回。”即使大着肚子,只要一提回家探望的想法,仍然一说就是打。
忍无可忍之下,郭佩珍便从乡镇找到了区政府,男子不肯离婚,区里最终只得硬判,女人终于回了母亲家。
不向命运低头
“我妈剪纸,我也剪纸,但我们有不同的命运,因为母亲和我处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我的幸运是我赶上了好时候……”
离婚后,24岁的郭佩珍带着3岁的女儿和年幼的小弟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佳县讨生活。
来到佳县城,凭着勤劳和坚韧,郭佩珍谋求着能抓到的一丝生活,照顾着小弟和女儿。媒人说了几家,但人家都嫌弃她拖累个孩子,再加上出身不好,都没了下文。经房东介绍,26岁的她认识了县剧团里唱花脸的马维相。人家问他“不嫌离婚的婆姨有娃吗”,他却憨厚地说:“有娃好,有娃说明能生,保证有生养。”就这样,两个人在困苦中相互帮衬走到一起。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找郭佩珍帮忙做纸扎的人越来越多。大量剪纸与手工技巧的应用,使得她扎制的园舍和动物栩栩如生、逼真俊俏。凭着精巧的设计、精致的做工、工钱便宜,久而久之,郭佩珍的纸扎成了可持续的生活来源。数年积攒下来,她在老宅子上箍起了三孔窑洞,孩子们一一拉扯成人,时间可以更多地交给剪纸,交给那些耐人寻味的过往。日子开始顺风顺水,一家人也终于看到了幸福的彼岸。
(《北京日报》2.17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