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外主义”阴魂不散
2014年秋天,德国霍耶斯韦达市中心竖起一座纪念碑,基座上写着“霍耶斯韦达不会忘记1991年的秋天”。
1991年9月17日,霍耶斯韦达的一群年轻人殴打越南和莫桑比克的劳工,后者不得不把自己关在旅店中。袭击者向旅店投掷石块和燃烧瓶,导致32人受伤。袭击持续了5天,政府不得不用大巴把外国人运出城。暴徒们在街上欢呼,庆祝小镇回归“没有外国人”的生活。
此后,这样的“排外主义”并未在德国消失,而是愈演愈烈。德国“反对西方伊斯兰化”游行最火爆的萨克森州只有2%的外国人口,可当地人仍喊着口号要将他们“清除出去”。示威者甚至喊出了1989年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时的口号:“我们才是人民!”
排外重灾区成包容试验场
如今,有超过3.5万名外国医生在德国工作。即使外国人为德国的医疗事业作出了贡献,来自苏丹的儿科医生加利尔也深知,“排外主义”并没有消失。
5岁的小男孩流着鼻涕,咳得厉害,母亲陪他走入诊室。当她看到有着黑色的皮肤和非洲卷发的加利尔时大笑起来。这位母亲说:“他的吹风机一定是在脸上爆炸了。”
另一位患者的父亲用讽刺的语气说:“你一定从我们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吧,你要好好尊重我们!”
加利尔对这些冒犯十分熟悉,德国的种族主义是他选择在儿科工作的原因之一,“你可以帮孩子们改变”。
(《青年参考》2.4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