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2月12日 星期四

    中国需要“陌生人伦理”

    《 文摘报 》( 2015年02月12日   06 版)

        演讲人:周中之(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演讲题目:中国慈善伦理的现代变奏

        演讲地点:上海师范大学

        儒家思想以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为基础来处理人际关系,在行善中打上了血缘、族缘、乡缘、地缘的深刻印记,形成了中国慈善伦理的鲜明特点。

        调查表明,八成多的被调查者愿意帮助同乡、同学、朋友等熟人,而仅有三成多的被调查者愿意帮助“陌生人”。中国慈善伦理的这一特点使中国的仁爱有着深厚的世俗基础,但这一特点在现代生活中也遇到了尴尬。

        中国更多在“熟人社会”中运作慈善,捐助者和受助者会直接见面,难免会发生感恩问题。但在现代生活中,对于感恩的期待实际上会在无形中对受助者造成心理压力。这提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慈善伦理注定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同时必须吸收现代文明元素,提倡“陌生人伦理”。

        “陌生人伦理”要求人们在慈善活动中不问受助者是谁,尽可能一视同仁。这种建立在平等原则基础上的慈善伦理观,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与“陌生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大大冲破了建立在血缘纽带基础上的伦理关系藩篱。更多的人开始拥护并且呼唤建立在“陌生人伦理”基础上的慈善观念和慈善行为,希望将慈善伦理更多地建立在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我们不能拒绝中国传统的慈善伦理,但在走向现代慈善伦理的过程中,中国慈善伦理在传统的基础上要发展,要升华,从“小爱”走向“大爱”,走进新的境界。

        (《解放日报》2.7)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