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地理和旅游书籍上,通常会将新西兰称作“绵羊背上的国家”。实际上,这个南太平洋的岛国不仅有成群结队的牛羊、连绵起伏的草原,还有现代化的都市、港口以及自己的历史。比如,新西兰最富有历史故事的小镇——罗素镇。
罗素镇是北岛北边一个著名的度假胜地,距离奥克兰只有四个小时的车程。现在这座罗素镇已经彻底被改造了,此前经历了一场大火以后,小镇被重建。如今留下的建筑,多数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百年老屋。谁能想象这座常住人口仅有八百多人的临海小镇,此前竟是新西兰的首都及创建之初的文化发源地。新西兰很多“第一”都在这里诞生,第一座教堂、第一所学校、第一家旅馆、第一个加油站……并且,它们都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历史风貌。
两百年前,当英国殖民者到了这里以后,那一整套讲究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就带到了这个岛国。
“罗素”名字来自英国一个贵族——约翰·罗素,他是英国历史知名的政治家,当时恰好主要负责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1846年,他担任了英国首相,他的孙子波特兰·罗素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是,罗素镇作为新西兰首府历史很短,1841年,首都迁至奥克兰。
新西兰是“库克船长”——詹姆斯·库克所他发现的。1769年,当库克船长到达这块地时,毛利人已经居住将近一千年了,外来者不断涌入,给毛利人带来了惊吓和恐惧,冲突不断。罗素镇的历史,某种意义上也是英国人和毛利人斗争和融合的缩影。当年,毛利人为了抵抗英国殖民者,毛利酋长曾经率人三次砍断新西兰旗杆。最终,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毛利人在对抗中走向了融合,基督教在这里生根发芽,许多毛利人成为了基督徒,走出部落,拥抱都市生活。
虽然新西兰人重视历史,所有发生的历史现场尽量诚实保留,但是新西兰人并不过度使用“历史的伤痕”。在小镇上和博物馆,也能看到当年毛利人抵抗英国人的大炮和火枪,但是你会发现它们只是作为“历史道具”巧妙的被使用,很少有民族主义色彩。
新西兰人更加注重“活的历史”。1840年2月6日,45位毛利领袖族长跟英国政府在怀唐伊签订了条约。该条约确立了毛利族的土地所有权,并许诺毛利人享有英国国民的权利,这一天也被确定为新西兰国庆日。此后每年2月6日,《怀唐伊条约》签约地总会异常热闹,成为新西兰最受关注的地方。那里会举行皇家新西兰海军阅兵式等盛大而庄重的庆典活动,每年吸引40多万人参加,庆典为期四天,活动仪式在“签约屋”——一栋全部雕刻的毛利会堂开启,清晨祷告,祷告结束后人们会来到霍布森领事着手谈判的海湾。
(《经济观察报》2014.12.29 韩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