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1月03日 星期六

    斯大林时代建筑背后的苏联烙印

    《 文摘报 》( 2015年01月03日   07 版)
    斯大林时代的建筑

        我曾在俄罗斯的下诺夫哥罗德市埃维托扎沃德区的基洛夫大街度过12年光阴。这条街道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专门为高尔基汽车厂的工人修建的住宅区。

        这一地区布满了典型的斯大林时期建筑,气势磅礴,高耸雄伟。我居住的基洛夫大街4号是一幢被称作“布斯金黄”的巨大回形建筑,旁边还有一幢“布斯金灰”。斯大林建筑将古巴比伦建筑风格推向了新的高度。曾经在“布斯金灰”居住的都是大老板和高级员工,“布斯金黄”住的是领导和颇受重视的工人。两幢建筑以著名工人亚历山大·布斯金的名字命名,1935年9月,他曾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锻造1001个曲轴,创造了纪录。

        “布斯金黄”的内部其实是绿色的,有一个偌大的庭院。事实上它更像是英式的花园广场,中间是一条整洁的道路,两旁种着修剪整齐的灌木,还有长椅、桌子、秋千、儿童游乐园和两个足球场。冬天,院子的一个角落还被改造成溜冰场和曲棍球场。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庭院杂草丛生,这幢庞大的建筑仿佛末日电影里沉睡在丛林中的城市废墟。更准确地说,它仿佛预示着末日的来临,预示着一个红色帝国的毁灭。

        “布斯金黄”和“布斯金灰”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精髓:住着工厂厂长、工头、工程师、管理者和苏共党员,它是社会阶层顶端的精英们的城堡。也有像布斯金这种普通工人,由于创造了生产奇迹得以入住,像马戏团的动物一般供人观赏。埃维托扎沃德区就是用这种方式将社会群体分为三六九等。

        赫鲁晓夫执政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崩塌。在建筑方面,赫鲁晓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拒绝奢华的斯大林建筑,建造了一大批价格低廉但功能齐全的住宅楼。古巴比伦建筑被风格统一的包豪斯建筑取代,社会分化依然存在,但不再明显。斯大林时代骄傲的大老板突然发现,自己的住宅已经和工人的融为一体。如今,电车从路中央蹒跚而过,在统一绿化的映衬下,基洛夫大街4号和周围的楼房,不论在高度、方向还是审美上,都没有多大差别。

        1991年苏联解体,一切都结束了。从本质上讲,“布斯金黄”、埃维托扎沃德区、高尔基汽车厂甚至整个国家回到了同一起点。但人与人相互联系的新型社会生活仍然很难实现。资本主义和私有制被引入俄罗斯后,小规模贸易和服务业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职业,报亭、咖啡厅、工作坊遍地开花。给人的感觉就是,第三世界征服了第二世界,卡拉奇战胜了斯大林格勒。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私人摊位和工作坊渐渐消失,被大型购物中心所取代。基洛夫大街和共青团街建起各种风格的高楼大厦,公寓里住着一个个孤独的个体,邻里不相往来,他们反而向往过去的生活方式。那时,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青年参考》2014.12.24 Kirill Kobrin/文 高文慧/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