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在上海公映的国产故事片。1948年至1949年,扮演三毛的王龙基参加了电影的试镜和拍摄,其中又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呢?
张伯伯流泪讲故事
虽然张乐平伯伯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但他所塑造的“三毛”深入人心。在我拍电影《三毛流浪记》的过程中,他曾多次讲述画流浪儿三毛的最初冲动。
那是在1947年初的一个寒冷的夜晚,乐平伯伯在一条弄堂口,看到三个10岁左右的流浪儿。他们用破麻袋紧裹着身体,赤着一双脚,紧紧围抱着一只白天烘山芋的炉子,鼓着冻红的腮帮吹着即将熄灭的火星,就靠那一点儿余热取暖。乐平伯伯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当时这种景象在上海比比皆是。
第二天一早,他看见两具冻僵的小尸体依然伏在炉旁。乐平伯伯望着凄凉的景象,极度悲愤。就这样,他开始了漫画《三毛流浪记》的创作,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严恭叔叔发现了我
由于反响极大,漫画《三毛流浪记》被搬上银幕。招聘演员“三毛”的广告在各大报纸上刊登,但一连找了几个月也没有满意的。
导演严恭告诉我,一天他路过昆仑影业公司大门口,看见我和两个大孩子趴在地上打弹子,结果是我赢了,而两个大孩子却欺负我小不给我弹子。我急了,抡起拳头就打,最终把弹子拿到手。这引起了严恭叔叔的兴趣,他仔细看我:大脑门、细细的脖子、大眼睛,加上那股倔犟劲儿,真有几分像三毛。他就让我去试镜。当时我才8岁,刚拍完电影《母亲》。我就这样被确定扮演“三毛”。
拍戏的空余,导演会带我去外滩排污沟旁看流浪儿的“寓所”,到苏州河畔和流浪儿一起在桥上推三轮车,一道抢饭店拿出来的剩饭,并和许多流浪儿童交了朋友,我熟悉了他们的辛酸经历,同情他们,也更热爱他们了。
拍摄中有新意
为了像三毛一样赤脚走路,在拍摄过程中,我一直赤脚生活。在拍三毛喝糨糊一场戏时,三毛喝糨糊后来肚子痛的漫画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开拍时,尽管我知道喝的是加了糖的藕粉,可我还是不情愿。于是导演带头先喝,我才试着用嘴抿一抿,感觉很好,便大口地喝起来,结果拍完了,他们也没能从我手上把糨糊桶抢下来。
三毛的造型是按照漫画设计的,那蒜头似的圆鼻子是用泡泡糖做的,而那三根毛是贴到我光头上的。为了贴住这三根毛,化妆师每天都用剃刀给我刮头。有一次我实在吃不消了,头来回扭动,化妆师顺口道:“小赤佬,头勿要乱动!”我本来就不情愿,便立即回过头顶了一句:“你是老赤佬!”结果双方大吵了一场。当时的情景被导演看在眼里,并搬到了电影中,就是三毛和贵妇人夫妇争吵的场面和对话。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艺术处处长夏衍提议,将《三毛流浪记》剧本原来的结尾再加一个三毛欢庆解放的结局,作为庆祝解放的献礼片上映。这部影片开拍于解放前,完成于解放后,成为中国唯一一部跨越解放前后的“跨时代”影片。影片上映仅一个月就红遍了全国。
(《上海滩》2014年第11期 王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