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海底城市能否成真

    《 文摘报 》( 2014年12月27日   03 版)

        千百年来,人类都生活在陆地上,是实实在在的陆生生物。然而,依托着日益进步的科技力量,人类或许能在蔚蓝的海洋下建造长期居住的海底城市。近期,日本清水公司就发布了一项名叫“海洋螺旋”的移动海底城市建筑构想,预计2030年完工。

        现实:需要更多居住空间 世界人口日益膨胀,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地球早已不堪重负。相较于太空的浩渺无垠,海洋离人类就近得多了。

        事实上,各国都早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世界上第一座水下居住室是法国制造的“海中人”号,它于1962年9月6日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附近海域60米深处试验成功,一位潜水员在“海中人”号居住室里生活了26小时。美国等地已经出现了面向公众的海底酒店,它们或是废弃的研究室改建而成,或是专门斥巨资打造。

        面貌:酷炫设计各不相同 “海洋螺旋”海底城市效果图显示,建筑将分为三个部分:球体城市、螺旋形通道、海底沼气制造厂。球形城市的顶部位于海面附近到水深500米处,在球心之中,将配备城市的商业建筑、住宅区等;螺旋形通道长达15公里,中间将配置发电站和深海探查艇的补给基地;而海底沼气制造厂将位于海底3000到4000米,通过海底微生物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沼气燃料,为城市运转提供能源。这个项目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其可以移动,当遇到恶劣天气时,球体城市就会潜入到通道之中。

        海底城市绝非千篇一律:澳大利亚建造的与海洋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海洋城,酷似“水母”;埃及船帆形状的半潜式水下博物馆;迪拜由两个隧道相连接的七星球酒店的设想等等。

        探索:与鱼同眠还需时日 由于海底与陆地环境根本不同,一些在陆地上看来极为平常的东西,也会变得无法直接得到,例如氧气。为了保持个体生命的存活,城市必然是完全封闭且要配备专供氧气的设备。另外,海水有腐蚀性,水下建筑需承受浮力、压力,因此海底城市对建筑材料有不同于地面的更高要求。

        同时,对于海底的生态系统来说,海底城市实际上是一种“入侵”。仅就人类在陆地上对自然界破坏的斑斑劣迹,就让人不得不为海洋里的生物担心。

        (《光明日报》12.18 胡宇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