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告别2元时代”。虽是涨价,但也十分克制。相对于上海、广州,北京地铁此次选择“6公里加价1元”,“到20公里加价1元”的国内最长加价距离,并保留低至5折的优惠。而在调价之前,北京地铁已亏损多年,2007~2013年间,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地铁公司的补贴高达221亿元。
北京通过政府补贴压低各项生活成本的方法曾广受质疑,一是用一刀切的补贴调控,其结果可能是拥挤和无序。报道显示,2014年7月以来,工作日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量已经突破1000万人次。
二是这种人为的“供养”是否真正有利于提高各项公共服务的水平?地铁公司长期亏损,抬头等政府补助过日子,这种“供养关系”是否能激发其提升和革新?
三是北京基于特殊的政治地位,一直坐拥诸多资源,这些“补贴式管理”的钱财是否最终还是全国人民埋单?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实:“补贴式管理”在“维稳”方面作用更大,它暂缓了民众的不满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掩盖了政府的城市治理不力问题。交通拥挤不仅是拥堵问题,还有城市规划隐患、房价成本过高等综合因素起作用,一招“低价地铁”只是在用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对顽疾“局部麻醉”。
北京真正应该告别的是“廉价的供养”,告别无差别的简易补助方式,告别对“治理无力”的低价赔偿。这种廉价的供养,最终的结果是生活水平的整体质量降低,大家生活在一种无差别的低水平服务之中。而政府大包大揽的最大作用就是临时缓解矛盾、左右不得罪人,对于人的激励、问题的解决没有更大的作用,反而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鼓励、营造环境,而不是大包大揽,却从不对本质问题大胆挥刀。低价地铁,对应的是低价收入。政府应想办法用市场经济思维激发市场创造力,让民众花钱买到好的服务。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南风窗》2014年第25期 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