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现代社会的神话发源地。12月这几天流传的版本是:一位深圳大户看准走势,3个交易日,净赚2亿元,随即卖掉所有股票,过上陶渊明般的隐居生活。这代表了1.4亿中国股民的终极愿望——搭上不断向上攀升的列车,实现财务自由。
欲望不歇脚
上瘾大妈腾挪心理老手与新手“专业”的担忧
11月中旬,徐财源回了趟浙江温州老家。这位做私募的投资公司总经理的家乡是柳市镇,以机电上市公司闻名海内外。知道他回老家,做低压电器的朋友来了,做高压电器的朋友也来了,还有做房地产的。由于这几个月股市行情好了,徐财源突然成了大家尊敬甚至崇拜的人,不断有朋友亲戚希望把钱放到他那儿做股票,因为人们相信,股市要“疯”。
2007年,刘厉行(化名)刚刚结婚,经营着一个保健品咨询工作室,月入七八千块钱,也算小康。这时,一个好朋友突然借给他100万元,让他拿去做生意,“赚了算我的,只还本金。赔了就不用还了。”
那一年,中国股民开户数超过1亿,以蓝筹为主要投资对象,最终在2007年10月17日飞上6124点的世纪高峰。和老婆商量之后,刘厉行把100万元一股脑投入股市。“开始还乐呵一阵,可是后来飞流直下啊!”最终,这一百万在之后股市最低点时账面只剩下40多万元。
虽然朋友并没催要那笔钱,但刘厉行压力太大了。他买来炒股书,“没一百本也有六七十本”,又买来股票软件,扎了进去,一心冲出重围,可是四周是漫长的熊市。原本好好的工作室日渐冷清,最终关门。
2013年冬天,经历过一场严重车祸后,刘厉行“就想得好好活着,脚踏实地活着,不能总想着一步登天了”。他找到了一份公司高管的工作,生活开始走上正轨。
但这时股市也开始回暖了。“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出去跟朋友在咖啡馆喝咖啡,朋友让我买券商和银行股。”刘厉行说,在股市那抹红色的吸引下,自己再次心动了。
欲望可能小憩片刻,但从不偃旗息鼓。
他先是买了民生银行,又买了一些其他股票。12月8日,上证指数攀到了3020.26点,他感觉七年前的那种热情好像又回来了。“反正都在涨,所以你问我有没有啥故事,我觉得没啥故事,就是天天赚钱。”刘厉行的还钱之路布满荆棘,只是这一次曙光再现。
上瘾大妈
虽然被股市伤害过,但当外孙和股市发生冲突的时候,高永秀(化名)的心还是往股票上倾斜了。
她受伤的时候也是2007年,60万元本金损失大半。好在及时出来,之后和女儿一家生活在一起,带带孩子、遛遛弯。逐渐地,股票大盘被忘到脑后。周围的人也很少再谈论股票。
平静的生活持续到今年11月份。她带着外孙在广场上玩儿,又开始听人谈股论市,她的心思开始活泛。“回家一看,确实涨了不少”。她就想登录到自己的股票账户看看,结果发现,账户密码都忘记了。
像她这样的股民并不在少数。据中国结算公司公布的数据,截止到12月5日,A股市场的休眠账户达到了4207.12万个。而从11月开始,共有13.13万人申请重新激活。
高永秀登录账户后意外发现里面还有两万块钱,这笔钱被她直接当作启动资金。
于是,矛盾来了,孩子怎么办?“最近东北天气冷了,我也不带孩子出去玩儿了,就是一人一个电脑,他看动画片,我看大盘。”高永秀说,原本家里很少让孩子看电脑,担心影响视力,现在也给他配了一台iPAD(平板电脑)。女儿半开玩笑地抱怨道:“不能耽误(孩子的)姥姥发财”。
腾挪心理
对张钰(化名)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从股市里赚一笔钱,换房子就不用贷款了。
7月份,张钰夫妇把北京昌平的房子卖了。那个月,北京楼市成交量刚刚止跌回升,但谁也说不好是否会继续回暖。而当时股票市场已经蠢蠢欲动了,她决定进入股市搏一搏。
拿着卖房的钱去炒股,张钰自然要谨慎行事。她研究大盘,看单只股票表现,查询相关报道,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波行情完全是由于市场的增量资金和改革预期带来的,并不是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改善。而资金行情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暴涨暴跌。“所以当时很怀疑,这种行情会不会持续”,张钰说,犹豫良久,“还是想趁机赚一笔,说不定不用贷款就能换房子了。”
日后的股市表现,验证了她的担心。虽然大盘一直在上涨,但她拿的股票却在下跌,12月9号,大盘指数下跌,她的股票又满仓跌停。“我重仓压的一只股票,让我一下损失了50%。”
和张钰一样心思的人,在这波上涨期间并不在少数。对股票一窍不通,甚至不知道怎么买卖、不知道怎么看盘,连几点开盘几点收盘都不清楚的刘岩(化名)也无所畏惧地闯入股市。因为自己的钱已经拿来买了短期理财,12月底才到期。为了赶上12月初的行情,“我就跟朋友借了10万块钱,打算追追这股风”。
对她而言,10万块是笔不小的数字,“我们完全靠工资活着,日常生活养孩子租房子一个人的工资就没了。”但是这一次,他们觉得走上了能够“迅速发财致富的道路”。
老手与新手
现在股民经历的,张垣琳都经历了。现在股民们没经历的,她也经历了。
1994年,天津的张垣琳就入市了。她印象最深的一次行情是1999年的“519行情”,“营业厅简直是人头攒动。大家都在抢着买,整个大厅都疯狂了。我发现身边有些大妈都不认字就听别人忽悠买股票。”
熊市自然也经历了很多。2010年前后,张垣琳的老公觉得股市很有潜力,便和她商量着卖掉手中的一套学区房。房款进了股市,又很快被牢牢套住。
股票市场里没有新鲜事。张垣琳看到现在的年轻人,就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她的一个侄女,在11月底行情好起来后跑去开户了,亢奋且充满自信,“还被各种消息打动,信心满满觉得肯定赚钱”。
然后,便遭遇了12月9日的“黑色星期二”,沪指创下5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刚入市就遭遇挫败,张垣琳的侄女虽然焦虑,却依然抱有期望。“她说还要再投入,把自己的损失补回来。这就是新手的想法,她没有受过那种打击,认为股市永远都是提款机。”
“专业”的担忧
12月5日,吴晓波正在上海出差,朋友圈里看到沪深两市的股票交易突破一万亿元,刷新世界纪录的消息。这位熟知中国股市操作情况的财经作家,随后写了一篇专栏:《我为什么从来不炒股》。
在构思这篇专栏时,吴晓波想起了写作《大败局2》时记录的一个细节:“2000年2月18日,当时第一大庄家、中科创业的实际控制人吕梁新婚大喜,他的操盘手们用‘科学而精密’的手法控制股票起伏,硬是让中科创业的收盘价恰好停在了72.88元。操盘手们用自己的方式给老板送上一份别人看来瞠目结舌的礼物。”他还想起了自己采访的一个上市企业老总,“我问董事长,‘为什么你们的股价最近震荡很大?’他请摄像师把镜头关掉,然后小声而体己地对我说,‘因为这几天券商在换手,换手的成本价是12元,吴先生,你可以在这附近进一点货的。’”
如是种种,让吴晓波明白了中国股市的问题重重。这也是经济学家吴敬琏一再坚持的观点:“哪怕开赌场也是有规矩的,问题是我们这个股市是一个没有规矩,有人可以看别人(底)牌的股市。”他担心人们像羊群一样,跟风入市,结果却不能避免“过去我们中国股市存在的大起大落的状态”。
12月8日半夜,康洪涛怎么都睡不着。身为国元证券研究中心投资咨询总监,眼看这天行情越过3000点,全中国街前巷尾都涨声一片,此刻他反而高兴不起来。无厘头,更准确地说是那种叫怕的情绪在他心中生长、挥之不去。如果你看过《摩根财团》讲述百年摩根帝国故事,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赚的钱与最难赚的钱都是以钱生钱。现在,康洪涛就陷在这样巨大的悖论之中。
(《看天下》2014年第34期 李叶 张恒 王潇潇 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