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沈德潜论诗,有这样的断语:“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如果诗离“真处”尚差咫尺呢?一字之易就不可缓行。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被贬谪至睦州,他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建造祠堂,并作《严先生祠堂记》,深致敬意。文中有四言歌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他写成此文,慎重起见,请好友李泰伯把关。李泰伯学问精深,为人诚恳,他对《严先生祠堂记》的立意和行文都很欣赏,唯一提出的商榷之处就是“先生之德”的“德”字,他认为略嫌直白浅狭,不如将它改为“风”字,“风”有风范、风采、风流之意蕴,有飘逸、隐逸、闲逸之韵味,更切合严子陵的身份和作为。范仲淹读完李泰伯的回书,对这一字之易极为认可和佩服。
明朝才子张岱在《夜航船》中也记载了一个改诗的故事。萧楚读到张咏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当面直言“恨”字不妥,应改为“幸”字才恰当。天下太平,家国祥和,这是幸事才对,又何恨之有?张咏是个明白人,对萧楚的委婉批评深为感激,立刻拜他为“一字师”。
晚清封疆大吏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年轻时即长于书法,善于吟咏。有一次,他作《咏月诗》,得妙句“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颇为自得。林则徐也欣赏这两句诗,但他品咂再三,总觉得诗境受到了局限,美中不足,于是他提笔改易一字,变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诗境顿显开阔,意味也更加深长了。
“一字师”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一字之易使诗文的才思、意义、神韵、境界都有了欢快的交集,有时要将佳作提升为精品,省此一举还真不行。
(《解放日报》12.4 王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