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刚刚从台湾回来的音乐学家田青在从北京去宜兴的火车上,突然想给好朋友、周巍峙和王昆的儿子周七月打电话,电话通了,他问七月:“王昆老师怎样?我到宜兴开完会回去看她。”七月说:“十分钟前刚刚走了……”
王昆唱《农友歌》朝气蓬勃
田青的父亲田广成倘若活着的话,就100多岁了。田广成20世纪初读北京大学的时候,与王昆的四叔王洪寿是同学、好朋友。大学毕业后,俩人一起到天津工作,关系更铁,成为至交。于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田青就与王昆相熟,称王昆为“大姐”。
王昆1964年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纲演唱《农友歌》的时候正是39岁好年华。她那时候住在和平里,和中央乐团宿舍在一起,所以中央乐团合唱队员冯婉珍经常可以看到王昆。这一年,冯婉珍32岁,参加《东方红》合唱一年多时间,和王昆常常在一起。
冯婉珍学的是洋唱法,和王昆所学的民歌唱法不是一个体系,但是,冯婉珍说:“我们都觉得王昆、郭兰英唱得非常好。王昆的《农友歌》和郭兰英的《南泥湾》,是非常令人佩服的。很长时间都想给她们找个B角,但是找不到。来唱歌的人,不是差一点,是差很多。《农友歌》和《南泥湾》非常不一样,但是两位大歌唱家唱出了不同的气质。王昆唱《农友歌》朝气蓬勃,很朴实,很有力量。”
演《东方红》的时候,正值国家困难,条件有限。3000个演员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用餐,每桌十人,每桌就一脸盆菜,白菜、粉丝、肉和汤都有了。冯婉珍记得主要演员王昆和大家一样在这里吃饭。
喜欢跟乔羽田青聊天
王昆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却渴望获取更多知识的滋养。和同时代嫁给演员的那些女歌唱家不同,与作曲家、文化高干周巍峙结为夫妻,社交圈子不同了,让年轻时乡村气质浓郁的王昆身上有了知识分子气质。
有一次,担任某声乐比赛评委的王昆和很多圈里人在宾馆大堂等车。同是评委的田青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说笑,只有王昆一个人在默默地读大堂柱子旁边立着的一个高大花瓶上的唐诗。其中有一个字王昆不认识,她拉住田青请教。具体是一首什么诗田青记不得了,但是这个情景还在眼前。
王昆晚年对田青倡导的“原生态民歌”坚决支持,不只是因为私情,更是艺术理念上的心心相印。田青认为王昆坦荡,对艺术理想始终如一。
王昆曾表示过,她愿意和两个人聊天,年长的是乔羽,年轻的是田青。这话不是当着田青的面说的,但田青听说后,很是感动:“大姐更是我知音!”
相濡以沫70年
1943年,王昆、周巍峙结婚,到今年71年。2014年9月11日下午,正在恭王府办书画展的田青突然想起了周部长,就打电话给好友周七月,问:“周老最近怎样?”七月说:“不好,医生说就这几天了。”田青问:“你在医院吗?”七月说:“在。”田青放下手头的一切,急忙赶到医院。此时的周巍峙已经不认识人了。田青与老人默默相对了一个多小时。
次日,田青打开手机,第一条短信是周七月发来的:“谢谢你来看我爸,他走了……”
仅仅70天之后,田青又想起王昆大姐的时候,王昆大姐在他想到的十分钟前走了。由此,田青得到了一个经验,你假如想起某个老人,就赶紧去看他,要不就没有机会了。
(《北京青年报》11.23 刘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