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马拉拉的光环与争议

    王晓枫 《 文摘报 》( 2014年10月25日   06 版)

      巴基斯坦17岁少女马拉拉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12岁时,马拉拉就与塔利班打“文字战”,15岁时遭到枪击,同年被提名《时代》年度人物,2013年被邀请到联合国演讲。但马拉拉获奖也遭到质疑:她真能带来地区改变?有人认为,她的获奖是西方对抗巴基斯坦价值观的工具。

      父 亲

      马拉拉的出名不是偶然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父亲。

      1997年,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一个普什图族家庭,她的父亲亚齐丁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当地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儿出生是不被祝贺的。

      但亚齐丁并没有像大多数当地人那样感到沮丧。他特地用一位阿富汗战争中女英雄的名字为女儿取名——他希望女儿与众不同。

      虽然巴基斯坦政府支持女童接受教育,但数据显示,5到16岁的巴基斯坦孩子有许多不能接受教育,其中大部分是女孩。这一方面是因为宗教极端思想,另一方面是受普什图族文化影响。当地人不主张女性抛头露面。而且当地民众经济状况并不好,生育很多孩子,一般会让男性受教育。

      但亚齐丁办的学校则不一样。在他的学校,不仅接纳女童,还接纳很多穷孩子。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马拉拉。

      博 客

      在马拉拉和她的父亲努力为当地儿童提供受教育权利的同时,极端武装组织也在这一地区日益蔓延。

      2006年,一个叫“执行先知教法运动”的极端组织在斯瓦特河谷地区壮大势力。极端组织在当地建立电台,宣扬并强制民众遵从“塔利班”式法律。禁止贩卖DVD、收看有线电视、唱歌跳舞等行为,让女孩上学也在其中。任何藐视禁令或反抗的人,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斩首。

      在这样的环境中,马拉拉父亲的办学状况日益恶化,他不断受到来自塔利班的威胁。年幼的马拉拉则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对抗塔利班。2009年,12岁的马拉拉在一家知名新闻网站上写博客,记录普通人在塔利班控制下的生活。她写道,一次经过一堆无头尸体,他们都是反对塔利班的人;还有一个男孩叫阿尼斯,被塔利班洗过脑,她亲眼看到阿尼斯把自己当人弹引爆,死时才16岁……

      马拉拉的博客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地区。与此同时,她跟父亲也一起上了塔利班的黑名单。

      成 名

      2012年10月9日,一辆挤满学生的校车行驶在公路上,马拉拉也在车上。途中,校车被两个男人拦下,车还没停稳,两人便冲上车,其中一个人掏出枪,恶狠狠地大声问:“你们中谁是马拉拉?”

      没人做声,学生们不想出卖马拉拉,但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同一个座位。“原来是她!”持枪男子随即朝马拉拉脸颊和脖子扳动两次扳机,接着又把其他两名女孩打伤了,逃之夭夭。

      遇袭事件将马拉拉的声誉推上巅峰。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扎尔达里亲自到英国医院看望马拉拉。同年她被《时代》提名为年度风云人物;2013年7月,伤愈的她被邀请到联合国发表演讲。奥巴马夫妇也在白宫接见她,她的同名自传也于去年出版。而此时,她才16岁。

      反 响

      登上荣誉巅峰后,马拉拉也收获了冰火两重天的评价,一方面,全球多数媒体对她充满赞誉之词,巴基斯坦总理更称她为国家骄傲。另一方面,马拉拉也遭受到来自家乡的质疑,一些巴基斯坦人认为,她的获奖是西方用来对抗巴基斯坦价值观的工具,还有一些人认为,马拉拉伤愈后一直在英国生活,已经不是斯瓦特女孩了。

      “马拉拉的获奖本应为巴基斯坦儿童命运带来革命性改变,但不幸的是好像改变不大,儿童受教育权仍不是这个国家高层优先考虑的事情。”巴基斯坦一个教育权利组织负责人扎伊迪在专栏中写道。

      在斯瓦特,马拉拉获奖后当地举行了庆祝活动,但这并没有改变塔利班对这里依然未彻底消减的威胁。当地一名卡车司机表示,自己仍惧怕塔利班,因为不知他们何时会回来实施斩首。一名16岁的学生认为,马拉拉应该回到斯瓦特,帮助儿童接受教育。

      (《新京报》10.19王晓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