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宋朝的房租及其他

    梁志宾 《 文摘报 》( 2014年10月25日   07 版)

      宋代房租知多少

      “满城风雨”是现代人惯用的成语,但很少有人深悉文字背后的辛酸。

      潘大临是北宋黄州(今湖北黄冈)诗人,与弟弟潘大观皆有诗名。苏东坡谪居黄州时,与潘氏昆仲结成诗友。潘大临诗近苏东坡,而贫则过之。苏东坡在黄州尚有“东坡”数十亩地可耕,有“东坡雪堂”可住,潘大临却只能租借田宅维生。

      一个秋日里,友人谢逸写信问他有无新诗,潘大临懊恼回复:“秋来景物皆佳句,只是受俗事牵绊而不能成篇。我昨日闲卧,耳听榄林间的雨声,意兴骤发,起身在墙上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间,地主过来催租了。我雅兴顿消,无心吟诗,只有此句奉寄。”

      宋朝的房租有多贵?精确数目颇难稽考。和今日相似的是,大城市的租金贵过小县城,富人的负担相对较轻。宋朝的房屋租赁业远比唐朝发达。根由主要有二:首先是因为科举兴盛,士子争跃龙门;其次是由于人货殷繁,商旅奔波不息。每近考期,京城就会集了成千上万的考生,房租也跟着暴涨。

      宋朝有个机构叫“店宅务”。店宅务原名“楼店务”,是经营各地公有宅地的“房管局”,负责房屋的租赁、修缮、管理诸务。公用宅地的出租房即为我们现在的“公租房”。宋代公租房以其较低廉的租费,吸引了大批量平民入住。

      据官方统计,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京城开封府官舍的月租约在450文上下。宋代普通百姓日收入约是100文,上焉者或达300文,而北宋的单日最低生活费约为20文,算下来,一个5口之家只要有2个有收入之劳力,刨除必要的开支,每月还能节余3贯即3000钱,支付京城400到500文的公家租金绰绰有余。看来,在非科考黄金时段,宋房租并未成为普通百姓不可承受之痛。

      对于宋代房租尚未贵得离谱的观点,我们亦可征之于以北宋末年为时代背景的《水浒传》。《水浒传》人物武大郎,光靠卖几笼蒸饼,就能在山东清河县租上一栋独门独户的两层小楼,还能将潘金莲养在家中,供她的脂粉钱。

      潘大临混得还不如武大郎,也在情理之中。古时的文人只有一条出路——金榜题名。但是,科举之路偏偏是世上最窄的路。潘大临终身不第,幸巧他认识了苏东坡这片“及时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苏移居汝州。他在赴汝前,将“东坡”之田和“雪堂”居所交给潘大临兄弟照管,从此潘大临再也不用忍听那些令人晦气的索租声了!

      击鼓鸣冤

      宋太祖年间,开封某市民跑到宣德门的登闻鼓院,猛敲大鼓,惊动了圣上。据该市民自供,他走失了一头猪,请皇上帮忙找寻。宋太祖甚感宽慰,给宰相赵普下了一道手诏:“今日有人声登闻来问朕觅亡猪,朕又何尝见他猪耶?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

      宋太祖的断言似乎过于乐观了,但宋代确实是一个比较开明和宽厚的王朝。开封平民有困难,不仅可以找包大人,还可以找皇上解决。

      登闻鼓院向朝野士民开放,击鼓者不受身份所限,“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均许到本院陈情。国人挞鼓申诉的理由五花八门,俗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所以,有人就绕过包大人,特请天子圣裁。

      宋真宗时,有落榜的举子恳求皇帝给他们安排差事。百余名落解的士子一齐击鼓,自陈:“素习武艺,愿备军前役使。”经过皇帝的面试,“能挽弓者才三,各赐缗钱,令赴天雄指使”。

      并非每个百姓都是奔着私事来的。福建罗源县衙原处于两条溪流中间,给县民带来诸多阻碍。县民陈智津、倪昱等人击登闻鼓请求迁移县衙,得到获准,将县衙移往本县的东北部。

      民告官的案例也不少。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辰州知州董继业公然贩卖私盐,并强行贵价卖给州民,在阵阵鼓声中,被革去了官职。

      登闻鼓要是敲得好,即敲掉政治对手的权位。所以官告官是常见之事。有些恋栈的官员,便曾指使管下的“良民”到登闻鼓院打鼓,为官员的连任造势。

      然而,官告官并非多为私仇,也有出于公义的凛然之举。宋将曹翰横蛮暴戾,率军征服江南时,犯下屠城的罪行,他在颍州任职时,仍不悔改。汝阴县令孙崇望激于义愤,上京弹劾曹翰。最终,曹翰被处以流放之刑。

      击鼓鸣冤还曾多次推动帝国变革车轮的前进。宋初学子多次在京城敲响战鼓,向不公不义宣战。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落榜举子徐士廉击登闻鼓,状告本届主考官李昉在录取中取舍非当。皇帝震怒,依从徐士廉的提请,自任考官,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本届考生,此为“殿试”之始源。自此,殿试遂成定式,历元明清三代未改。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因先前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者”,苏易简受诏担任主考官后,不再归还私第,而立即驰往贡院,为的是避嫌与谢绝请托,名为“锁院”。此例后成定例。同年的殿试,皇帝采纳陈靖的提议,首用“糊名制”,即在考前先糊盖考卷的姓名、籍贯等项,以确保考试的公正性。自此,豪门贵子想借重父祖的势力一步登天,已非易事。杜衍、富弼、范仲淹、苏东坡等出身寒门的名臣,可道是击鼓鸣冤的间接受益者。  

      (《风雅宋——宋朝生活图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