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裕仁天皇与战争责任真相

    刘华 《 文摘报 》( 2014年10月11日   05 版)

        二战后,美国决定在日本保留天皇制,采取君主立宪制。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东京审判”)也并未追究裕仁本人的战争责任。

        对于裕仁是否应当为战争负责,战后日本的正式说法是这样描述的:二战前的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虽位居国家权力体系的顶端,但并无真正的实际权力,特别是无法全面控制军队。因此,日本发动战争的过程不应由天皇负责。

        根据这一说法,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此后的太平洋战争,均是军部和当时日本政府的决策,裕仁只是在行使自己象征性的确认权,并没有参与决策。因此,他也就无需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当然,远东军事法庭之所以没有追究裕仁的战争责任,无疑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不愿再看到日本政治全面左转。在此情况下,聚拢保守势力、维系日本社会相对稳定,有利于美国在日本的占领统治。而在这一过程中,裕仁是维持日本保守势力的重要象征。

        但是,在学界、舆论界以及战争的经历者中有很多人认为,裕仁对于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因为,在二战及之前的日本,天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完全可以否定军部的决定。而且,裕仁也对战争进程有诸多推波助澜之举。

        1945年之前,明治宪法下的日本政体虽然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但实际上处处显示出浓厚的专制君主制色彩。天皇拥有极强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而且自身能够掌控国家的重大决策。例如,在明治宪法下,政府和军队分别对天皇负责,政府无法干预军队军令。军队军令可以通过所谓“帷幄上奏”的形式直接向天皇汇报。这使得天皇居于权力结构的中心,而且也只有天皇才能最有效的协调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明治政体和国家神道教的双重作用下,天皇已经被神格化,在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言行足以左右政局。

        从史料看,裕仁曾对是否对英美作战、发动太平洋战争而犹豫不决,但是,他所犹豫的关键是能否“打胜”,而非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而且,最终毕竟是他在御前会议上批准了作战计划。更重要的是,在1931年开始的侵华战争中,裕仁并没有阻止军部的步步扩张,而且还时常对军队的胜利给予祝贺和奖励。这些都是裕仁难以推脱的。

        (《国际先驱导报》9.19-25 刘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