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常见病
一是潜规则——“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买官卖官是最大的腐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升迁的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支配下,卖官者权力寻租,明码标价;买官者投其所好,钱贿、色贿、雅贿无奇不有。
二是特权现象——“拼搏不如拼爹”。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领导干部“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以权枉法的,不乏其人”。“拼爹”是封建社会“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三是圈子学——“能力不如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质资源稀缺,加之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升学、就业、考公务员、评职称、提拔、买房子、打官司、出国等等,都要拉关系、走后门。于是,经营关系进“圈子”现象盛行,这种“无人不求人、人人都被求”的“中国式求人”往往挑战法律尊严、政府公信、社会公平和市场规则,必然导致权钱交易、人身依附。
四是投机钻营——“琢磨事不如琢磨人”。常言道:“君子做事,小人‘做人’”,这里所谓的“做人”是指琢磨人,算计人,拉关系。品行正派的人把精力用在事业上,心术不正的人则把心思用在投机钻营上。如果让“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投机钻营者得利,那老实人就必然吃亏。
五是论资排辈——“干的不如看的”。时下一些地方存在五花八门的“机关病”:止步不前的“恋旧病”、敷衍扯皮的“推诿病”、萎靡不振的“懒惰病”、麻木不仁的“冷漠病”、华而不实的“漂浮病”、只说不做的“空谈病”。沾染了这些“病”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作为”,凡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习惯于当看客、评论员,对干事者说三道四、品头论足。
六是形式主义——“做事不如作秀”。有的地方领导患有“政绩饥渴症”,不顾经济条件和发展实际,不惜举债集资,甚至挪用救灾款,竞相建设“形象工程”,为自己积累升迁资本。更有甚者,为显得“政绩”突出,想方设法“策划”“包装”自己,展示“个人魅力”。
七是伪稳定——“摆平就是水平”。基层干部中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一些同志把它作为领导学说的真谛。搞无原则的妥协、无法纪的放纵和有失政府公信力的迁就,对各种不良风气只能是更加纵容。
八是好人主义——“多栽花少栽刺”。由于存在片面“以票取人”问题,一些干部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处世哲学,把“圆滑”视为成熟,把“世故”当成稳重,滋长庸俗的坏风气。好人主义,一则放弃积极的思想斗争,“批评上级放礼炮,批评同级放哑炮,批评下级放空炮”;二则讨巧卖乖,通过不正当手段联络感情,增加选票;三则回避矛盾,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
九是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有一个著名定律叫“劣币驱逐良币”,这一定律也存在于一些政治生态不良的地方和单位。德才兼备者,正直清廉、苦干实干,却无出头之日;而一些德才不彰之辈,投机取巧、阿谀逢迎,很可能平步青云。长此以往,干部队伍中的“优者”也会被逼成“劣者”。
十是地方保护主义——“不怕犯事只怕‘出事’”。一些地方只怕“出事”不怕犯事,势必助长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导致攻守同盟的抱团现象,产生有案不查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滋长腐败的“政治生态”。
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
首先要强化“净化政治生态从我做起”的观念,引导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权力;
其次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等;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净化政治生态,选人用人是关键,要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追究诬告者,宽容失误者,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科学把握“群众公认”,防止片面“以票取人”;
第四要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浪费之风为契机,在现有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刚性制度,做到标本兼治,不断巩固和扩大胜利成果。
(人民网 9.13 邱炜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