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仅为1.5%,涨幅与上一月相比回落0.3个百分点,并再次触底。不过一些市民感觉,物价还是贵。市民王先生向记者举例说,现在随便去菜市场,100元钱几分钟就能花掉,“刚下来的枣要20块钱一斤,葡萄十多块钱一斤,桃也贵啊,一斤7块5,买三个桃就要十多块钱。”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实际指的是涨幅由大变小。只要CPI还是正数,就意味着物价依然在上涨,同比增速放缓,意味着涨价的速度放慢了而已,“CPI为负数的时候,才会感觉物价真正降下来,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曾经出现负数,近年来都没有出现过了。”
另外,CPI综合了8大类别消费商品和服务项目,包含679个品类,而老百姓可能最关心的或者说印象最深的只是其中某一类商品,比如水果、蔬菜、鸡蛋的价格,这就造成了感觉上的偏差。其实每个月都有不少品类的商品在降价,比如8月份旅游的价格以及油品的价格。但由于老百姓购买食品类商品的频率要远远高于购买家庭耐用品的频率,所以在感受上并不明显。
CPI持续低位徘徊,有言论以防通缩为由要求央行全面降准降息。对此,专家表示,只有CPI连续为负的时候,才可认为是通货紧缩。CPI保持在4%之内是合适的,“这是一种温和的通货膨胀,老百姓对物价的预期会稳定,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消费,而不是慌不择路地非理性地去消费。”当下是物价少有的稳定局面,给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宏观环境。
(《北京晚报》9.13 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