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

    说法

    道德模范被拘关乎法律无关道德

    傅达林 《 文摘报 》( 2014年08月12日   03 版)

        连日来,全国道德模范何涛被抓的消息引发舆论骚动。这位先后被评为六安市、安徽省及全国道德模范的“中国好人”,利用护士工作之便,从单位非法获取《出生医学证明》,交由其夫通过网络贩卖牟利。二人均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公安机关拘留。目前,何涛的省、市道德模范称号已被撤销,同时已提请中央文明委撤销其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案件虽然还在侦办中,但道德模范沦为嫌犯的巨大落差,让舆论为之唏嘘不已。人们想不明白,这样一位对高位截瘫的丈夫和半身偏瘫的婆婆不离不弃的“好人”,缘何会蜕变为一个嫌疑犯?

        在道德的光环下,人们对模范拥有高于常人的期待。道德模范是众人学习的榜样,是德性完美之人,怎么都不可能与违法犯罪沾上边。而据介绍,何涛在当选道德模范后,因家庭生活困难,当地党委、政府为其落实了事业单位编制,调入裕安区妇幼保健所,社会各界也给予关心和资助。接受这份荣耀和帮助后,何涛本应当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馈社会,然而,如今发生此番“变形”,无疑令人难以理解。 

        追问一个道德模范的完美与否注定是道无解的题,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容易陷入道德评判的纠结境地。倘若转换到法律的视角,在法律一视同仁的扫视之下,其实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之分。法律的规制是以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为假设前提的。只是在我们纠结的内心深处,暗藏着一块心理暗示:好人不会犯罪,坏人才会。从道德角度判断一个人会不会违法犯罪,恰恰是一种违背法治理性的泛道德化思维。

        让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精神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寻找道德的标杆;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依赖法律一视同仁的治理。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无论其身上披着什么样的荣耀与光环,只要涉嫌违法犯罪,就必须一码归一码地追究法律责任,这正是法律与道德和谐共处之道。

        (《京华时报》8.7 傅达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