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及高清视频截图的出现,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多方面挤压。不少摄影记者对所从事的专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感到迷茫。
“全民摄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尤其是被公众广泛关注的突发新闻事件时,新闻现场再也不愁没有影像记录了。”在《工人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于文国看来,传统概念里的摄影专业群体被迫“瘦身”已是不争的事实。
他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自己开始学摄影时,一个特大型国有企业才设一个专职摄影师的岗位。那时,把照片拍得清楚、曝光准确就是对摄影师很好的褒奖。“如今已经今非昔比,甚至过去那些能够拍出优秀作品的技法也变得毫无难度可言。”
同时,受众对摄影作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前,我们拍什么照片,读者看什么照片,很难议论是非曲直,因为不懂。现在不一样了,你拍一张照片,如果有瑕疵,马上就有质疑。这些年,很多公共事件都是由照片引起的。这说明,大家实际上在用高标准去看你,使得水涨船高。”《中国青年报》原图片总监贺延光说。
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集团率先解散摄影部在美国已有先例。“近几年,编辑部在突发类新闻的报道中,对专职摄影记者的依赖度明显减弱。”于文国评价说。
研究新闻摄影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希贵曾发表文章,提出了报社不再需要专职摄影记者的几点理由:一是报纸对摄影图片的“专业化”要求本来就不高;二是专业化图片提供商的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三是手机摄影的普及和拍摄、发布图片的人群陡增带来了海量的图片可供媒体选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央主流媒体和省市级地方报社,活跃着一批视新闻摄影为生命和终身事业的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但现在,还在继续招聘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知名媒体只有少数几家,不少报社的摄影部门后继乏人。”盛希贵感叹道。
(《光明日报》8.2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