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8月07日 星期四

    莫高窟:告别35年游览模式

    周辰 《 文摘报 》( 2014年08月07日   05 版)

        “数字敦煌”的概念由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就是将数字技术引入敦煌石窟保护,将洞窟、壁画、彩塑及与敦煌相关的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汇集成电子档案,以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日前接受专访,详解“数字敦煌”的意义。

        “数字敦煌”的意义

        记  者:“数字敦煌”的发展经过了怎样的历程?

        樊锦诗:凡被国家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都要求做到“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科学记录档案,有专门管理机构。做莫高窟的科学记录档案,应一个洞窟做一份档案,那么492个洞窟就要做492份档案。每个洞窟的档案照片,最少要保证有窟形、窟顶和四壁各1张,共计6张照片,以6乘492计算,就是近3000张洞窟档案照片。这在1984年扩建敦煌研究院之前既缺经费、又缺相机的情况下,完成如此多的照片,其艰巨可想而知。可是当使用这些档案照片时,会很不满足,原因是这些档案照片都是黑白的,壁画却色彩缤纷;照片不够大,壁画的细部无法看清;照片上一些画面和壁画相比已变形。这不禁令人发问:如此精美的敦煌艺术,难道没有更好的手段来记录和保存它的全部信息吗?在数字化技术之前,我们还采用过录像记录莫高窟,那时也算比较先进的记录手段了。后来知道,拍摄所用的胶片时间长了要变质,照片会发黄变色,录像也会慢慢消磁。

        上世纪80年代末,虽然提出了要把敦煌数字化,开始我们和中科院的遥感专家合作,由于他们不懂文物,不知道文物怎么拍摄,做出来的数字壁画效果不太理想。

        上世纪末我们开始和国外合作,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拍照、布光和照片拼接。四五年前微软亚洲研究院还专门为我们设计、制作了一台拍摄佛龛和塑像的相机。本世纪,我们又跟国内的科研单位、大学合作研究敦煌数字化。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数字影像拍摄、色彩矫正、数字图片拼图和储存等敦煌壁画数字化保存技术。现在图像已经达到高清标准,没什么变色。

        数字电影“窟外看窟”

        记  者:即将开放的数字展示中心是什么样子的?

        樊锦诗:数字展示中心将放映两部电影,一部叫《千年莫高》,是介绍莫高窟诞生历史背景的高清宽银幕电影;另一部叫《梦幻佛宫》,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文化遗产为题材的实景超高清球幕电影,球幕直径18米。球幕电影通过最新的8K技术,配上音乐、解说和字幕,在20分钟内播放7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让观众身临其境。

        记  者:为什么要使用数字电影这种展示方式呢?

        樊锦诗: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莫高窟多数洞窟空间比较狭小;壁画使用的材料是泥土、麦草和木料,质地十分脆弱;洞窟历史久远,彩塑和壁画在缓慢地退化,且时有病害发生。日益增加的游客持续进入洞窟,对洞窟的保护、保存带来极大的挑战。另一个是游客在洞窟里参观体验不够理想,有的洞窟很高看不清,或者有一些特殊的洞窟游客看不到。

        多年来只是进洞参观的单一模式,解决不了保护和旅游之间的矛盾。敦煌数字化给了我们启示,即利用敦煌数字档案开发数字电影,数字电影能使游客在“窟外看窟”。

        记  者:怎样评价“数字敦煌”的意义?

        樊锦诗:数字敦煌的意义就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可以说是与时间赛跑,有抢救文物的意义。莫高窟文物得到保存,通过敦煌数字化,既可以做保护档案,也可以为研究提供资料,还可以为旅游开发数字节目。即使实物退化了,它还在。

        (《东方早报》8.1 周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