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如今已经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天傍晚,举国上下,同一年龄段的人,齐刷刷地跳一种舞,如此气势恢弘,说明了什么?
首先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为衣食疲于奔命的年代,基本不会有人闲来跳什么广场舞。歌舞升平至少是安居乐业的一种体现。从这一点看,这些年广场舞的流行确实是一个进步。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那就是百姓的公共运动场所短缺。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十万人的运动场地是65.8个,而欧美国家一般在200个以上。有限的公共空间挤不下巨大的民生需求,资源争夺在所难免。
此外,更为严重的是“软件”——当今中国老人精神生活相对贫乏。这些热爱广场舞的老人,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的青春时期恰逢各种政治运动,大多数人没有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而且习惯了集体的活动方式。今天,温饱无虞之后,他们重拾这种集体主义的狂欢:高亢嘹亮的音乐,波浪滚滚的红绸扇,整齐划一的动作……多少有些孤独的老年人生会得到些许慰藉,价值感和存在感都在此刻加强。
诚如一位广场舞大妈所说,跳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又是社交平台”,这对当下中国的老年人群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
所以,年轻人不必嘲笑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优越感从来是不可靠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是其中一员。在上海一份最新的调查中,有七成市民支持广场舞的存在——这个数据让人感受到了理解的温暖。
(《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29期 郑秋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