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焦点访谈》就是为了让人保持痛感

    张英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31日   05 版)

      《焦点访谈》开播20年,敬一丹待了19年。2015年,敬一丹将要从央视退休。

      退休后的敬大姐也会很忙,2014年9月开始,她将在北京大学开课,继续她的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生涯,也将长期给国家部委领导干部培训班和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课。近日,敬一丹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  者:白岩松说,敬大姐狠不下心来,这是误解吗?

      敬一丹:不是误解,很多同事都觉得我心太软,我确实缺少一点锐。白岩松、柴静,还有我的很多同事都很有锋芒。

      《焦点访谈》不是一个让人舒服的栏目,我们这一行就是为了让人保持痛感,对社会机体是不是健康保持警觉。痛感有刺痛,也有隐痛,我可能就属于那种隐痛。可能一个栏目,刺痛、隐痛都需要。

      记  者:突然转向做一个舆论监督的节目,你有适应期吗?

      敬一丹:有很长的适应期。我一上手做的第一个节目,制片人就说我锐度不够。头儿看了以后也说,太没有锐气了,没有锋芒。《焦点访谈》在那个锋芒毕露的年代,“温”是一种很大的批评。

      记  者:你接受这种批评吗?

      敬一丹:节目要求和我性格之间确实有冲突,但我也确实不愿意违背内心,我宁可节目“温”。我的弱点可能真不太适合短兵相接。好人犯错,我下不去手;真正的坏人,我斗不过他。

      我去采访失足少年,摄像在旁边说,你跟那个少年犯说话怎么像孩子的大姨似的?在我眼里他首先是一个少年,然后才是“犯”。

      后来《焦点访谈》实行了总主持人制,我们这几个总主持人更多从事演播室的工作,我就慢慢感觉对位了,演播室需要和现场拉开一定距离,它需要沉下来思考,主持人的言论不仅仅是锐,更重要的是分寸。

      记  者:锐和温之间的分寸,怎么平衡?

      敬一丹:一次采访一个女孩,她的家境非常困难,爸爸在小煤窑做事,她去给爸爸送饭时,小煤窑出事了,女孩眼睁睁看着她父亲出不来了。先期已经确定了这个女孩可以接受采访。我看着她,七八岁的样子,我说不能采访。我不能让这个女孩再重复自己看见父亲再也出不来了的那种情景,我绝不能采访。这种放弃,可能会让一期节目失去了一个看点泪点,但会让我内心安宁。

      记  者:《焦点访谈》怎样对待强势群体呢?

      敬一丹:《焦点访谈》对人的干预很厉害,他们说《焦点访谈》“毁人不倦”,经常我们节目播出第二天,对方就乌纱落地,对这些人来说,命运就改变了。

      《焦点访谈》越火,我就越觉得我们得谨慎,你的每一个镜头,都可能影响这个人的命运,不管他是强势还是弱势。过把瘾就死,不是成年人的态度,我们不是要很多愤青在这儿表达。应该说,《焦点访谈》从最初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慢慢也变成了讲理的中年人。

      记  者:你曾跟温家宝反映,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占了47%,2002年降为17%,现在还占多少?

      敬一丹:我还没看今年的统计。说一点感觉,我值班主持的这一周,假如没有一条舆论监督的节目,我会问自己,我还是在《焦点访谈》吗?

      记  者:舆论监督力量曾经突破了多少禁区?

      敬一丹:当时大盖帽是权力的象征,是警察叔叔,还可能是工商,它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是很醒目的,真的看着一点点在突破禁区。当然老百姓也批评我们,你们就是刑不上司局,只能打打苍蝇,不能打老虎。我就说,苍蝇不也得要打吗?我们一时上不了司局,县级以下,也是应该打的。我们当然需要打老虎,但是打老虎需要条件,我们还得问,自己是武松吗?

      记  者:《焦点访谈》是什么时候变的?

      敬一丹:它是渐变的,不是到哪年就变了。我把它分成早期和现在,早期的,1997、1998年的《焦点访谈》,是有锋芒的,现在就变成了“你懂的”。

      《焦点访谈》的兴衰和媒体环境相关。最初《焦点访谈》一花独放,那个时候“舆论监督”对很多老百姓来说还是生词,他们是在自家电视上看,用这么通俗的方式了解到,我还可以这样说话,我还可以这样实现我的权利。

      当时很多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焦点访谈》的栏目,形成了一种电视现象。我常和地方台的朋友说,不是因为我们多能干,而是因为它在国家电视台,有尚方宝剑,也就是顶层支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舆论监督是需要顶层支持的。

      记  者:微博、自媒体会取代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吗?

      敬一丹:不是取代,可能是一部分转移。就权威、专业、准确、全面、公信力来说,主流媒体还有很多事可做。

      你说能取代吗?我觉得会有一段共处。很多事网上传了几天,我们再来报道,可能可以直接推动事情的解决——网上发酵的过程中,形成了舆论力量,接下来主流媒体关注,可能形成改变的力量。

      (《南方周末》7.24 张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