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31日 星期四

    巴留学生:战火中的祖国

    韩旭阳 高美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31日   07 版)

      24岁的巴勒斯坦留学生阿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2008年来到北京。记者见到阿里时,他有些憔悴,在此前一天晚上,也就是7月24日,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加沙一栋被轰炸的建筑,就在他家后面。心急如焚的他一直联系不上家人,直到早上6点,确认父母安全之后,他才稍微安心。

      阿里的祖辈曾为躲避战祸而迁往加沙地区,如今这里却成为巴以冲突最激烈的区域。这块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80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近5000人。对人口如此稠密的地区实施轰炸,殃及平民几乎不可避免。阿里说,有时上着课,轰炸就来了。“刚开始还会躲,不过加沙也没有多少防空洞,能躲到哪里呢?后来习惯了,也就不躲了。”

      留学六年,阿里只回过家一次。“我的姥姥、姥爷在约旦河西岸,你知道我们离那里多远吗?”阿里打比方道:“40公里,就是从北航到通州或者去怀柔的距离,可是20多年来,我没有见过他们。”出远门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是需要运气和体力的事情。

      高中毕业,阿里申请到了中国政府的奖学金。阿里说,留学生算是最容易离开加沙的群体,即便这样,他们也要“碰运气”。“出加沙的时候,我在边境检查点等待了三天。不敢吃饭,不敢睡觉,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出去。”

      想要离开加沙前往中国,要通过拉法口岸进入埃及,从那里向南行约500米即是埃及的边防检查站。“通常需要提前几天去排队”,31岁的雷克介绍。他也是来自巴勒斯坦的留学生。“一次只有几百人能通过。通过检查后,前往埃及,再乘坐国际航班。”雷克说。而回程也是一样,如果口岸被封锁,他就无法回家。

      有很多人没有像阿里和雷克一样如愿求学成功,2008年至少700名已考取外国大学的学生由于口岸关闭而无法离开。

      在每日的炮火里,加沙的居民仍在努力维持着生计。由于冲突,现在加沙地区每天只有2小时有电,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抓紧时间给手机和电池充电。

      阿里的父亲在加沙地区一所联合国学校当老师,阿里从小就在这所学校上学,“每周上六天课,三天上午,三天下午”,阿里说,这样安排是因为加沙地区没有那么多学校,“只能一拨人上午上课,另一拨人下午上课”。

      加沙地区的主要大学有4所,不过由于地区封锁和经济落后,很多人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并没有工作机会。大部分人只能待业,领取救济维持生计。

      加沙地区也仅有寥寥几所医院,但这些医院并不具备手术能力。口岸不开,伤患没有办法到外边求医。雷克说,他罹患癌症的父亲因此得不到治疗。

      (《新京报》7.27 韩旭阳 高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