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日,“诗人”柳忠秧再次闯入公众视野,不过这次得在“诗人”之前加一个“饭局”。据报道,柳忠秧对于饭局似乎情有独钟,而且“每天晚上8点钟必须准时开始”。“盛宴”上,各色宾客都有。
诗人好饭局,自古有之,这样一个志趣相投的场合,想必文学永远是主题。在柳忠秧的饭局中,也确有他“谈论文学”及抱负之类的,但说到底,其饭局不是什么文学研讨会,而更像是“联欢会”,多的时候,他一晚赶好几个局。在饭局上,他会提及跟某某交情不浅,“几乎客人的所有难处他都能解决”。
当然,对这样的饭局我们不必吹毛求疵,正常的饭局也不过如此。可在这饭局过后,又会有多少人和柳忠秧攀上交情,在文坛道路上助他一臂之力,却不得而知。我们所说的“助他一臂之力”,并不是简单的文学上的交流、提携,而是有没有在文学评奖过程中给他“帮忙”;在文学批评领域,又是否能基于文学本位给他客观中肯的评价。
从目前来看,这恐怕存疑。作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樊星,对柳忠秧《岭南歌》的评价为“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即便是作为数得来的名家或已故的大家,都难享受这种溢美之词,柳忠秧何以能获得这般盛誉?
这还算是正常的文学批评吗?至少就常人看来,这更像是失去职业操守的吹捧,它已超出中肯的范畴。这也让人质疑:当饭桌上一伙人在拉着关系,文学也变得江湖化,其文学批评还能超然于“关系”之外吗?若严肃的文学批评变成基于“私交”程度的恭维,那“贵圈”节操何在?我想,在他们觥筹交错中,杯子碰到一起,恐怕不乏文学破碎的声音吧。
(《新京报》7.2王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