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15日 星期二

    教育看台

    高校维稳任务艰巨

    刘岩川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15日   02 版)

        中国拥有2000多座高校和2000多万高校学生,香港大学学者阎小骏日前在《中国季刊》上发表文章,详解中国高校维稳机制的运作。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生被半军事化地编入班级和年级,学术权威的地位降低,课程开始强调意识形态上的服从。教育本身也发生倾斜,由培养纯粹的知识分子转变到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培养人才。

        “文革”结束后,校园管理才进入“制度化”模式。由普通干部和教师组成的党支部、共青团和学生工作系统紧密配合,时刻观察着学生的思想动态,最接近学生的管理机制是政治辅导员。根据教育部的资料,辅导员扮演着教师和政治干部的双重角色。其首要任务是监督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意识形态。教育部规定,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要控制在1:200。

        自上世纪80年代末,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颇受中央领导重视。文科学生要完成315课时的政治教育,理科生则是210个小时。中组部与教育部曾联合宣布,将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基本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定为政治教育的核心。在正式课程之外,学生还要面对日常的班会、团会、读书会等活动。

        然而,有研究者发现,有76%的受访者对政治课强调的集体主义不甚“感冒”。2009年一份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入党申请者追求的是物质生活而非纯粹的信仰。

        学生思想的“去政治化”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中国早已不再施行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政策,多数学生并不关心政治,而是对求职充满不安和焦虑。或许正因如此,针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党员资格的审批。对部分学生而言,成为党员有着特殊的诱惑力,因为部分党政机关和国企在招聘时偏爱党员。

        研究者认为,稳定是任何希望健康发展的社会梦寐以求的。在机制和意识形态教育的督导下,拥有超过2000万学生的中国高校不可谓不稳定。然而,稳定依赖的根本不是学生对现行意识形态发自内心的认同,而是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研究者由此分析,高校的状态或许是中国社会中诸多机构的缩影。

        (《青年参考》7.3 刘岩川)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