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西班牙马德里的18条公交线路上,一辆辆公交车被刷上了麦家新书的彩印广告,买单的是西语国家第一大出版集团西班牙行星出版集团。这家公司不久前将西语版《解密》纳入其旗下最著名的“命运”书库,首印3万册,发行24个西语国家。
出人意料,《解密》的“引爆”是由一连串机缘巧合造成的。
2010年,英国汉学博士米欧敏在上海等候返程航班时,走进机场书店买了麦家的《解密》和《暗算》两本小说。碰巧米欧敏的爷爷在二战时期也是一位破译家,于是她开始翻译小说中的章节,初衷是给爷爷看。之后,米欧敏的译稿被大学同学、同为汉学家的蓝诗玲转给企鹅出版集团的编辑,后者颇费周折地找到了麦家的海外版权代理人。这才有了《解密》首先被译成英语,其后又被译成西语、法语、俄语等12种语言,并与17家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解密》的被“发现”建立在难以复制的幸运和不可控的巧合之上,这恰恰暴露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世界版权交易市场中正规输出机制的缺席和话语权的薄弱。
几年前,国内一家出版社与海外版权代理公司谈合作,但这家出版社在介绍自己时,一股脑儿托出销售额、利润等数据,甚至滔滔不绝地描述出版社拥有一座多么雄伟的大楼,而这些都是对方不感兴趣的,合作便再无下文。相关人士说:“其实你只需要拿出一张书目,罗列你曾经引进或输出过哪些知名同类作家的作品,就能让对方眼睛一亮。专业化的对接,比炫耀10栋大楼要管用得多。”
长久以来,国外书店里难觅中国作品的踪影。有人从读者的角度解释说,西方普通读者对遥远的中国缺乏了解,所以对当代文学不感兴趣。但专家认为这并非是铁板一块,撬动铁板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挖掘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国际化元素。前不久的巴黎书展上,作家毕飞宇的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被法国比基埃出版社看中,推出法文版。毕飞宇从法国人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一选择。他说:“这本书在法国人眼里的重点不是我个人的成长经历,而是我的成长背景。因为西方人对上世纪70年代那一群中国乡村少年的生存模式非常陌生,但又很感兴趣。”
(《文汇报》7.3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