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

    中国式“寻根”为何失败

    寥寥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08日   05 版)

      最近播出的大型“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记录了曾宝仪、马未都、陈冲和易中天等人追寻自己父辈和祖辈足迹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只看到片中的主角衣锦还乡地看看故土,前呼后拥地抄抄家谱,看不到他们寻根之旅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欧洲人从故事中“寻根”   

      欧洲人同样热衷于寻根,热衷于在回首历史中确认今天的身份。譬如,中世纪的骑士就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战斗英雄当作偶像。最早的骑士都是一文不名的庶子,穷困潦倒的低等贵族,他们渴望战争,因为只有战斗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当他们问一句“我是谁”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体面的答案。他们只有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英雄故事中去“寻根”,寻找可以依靠的精神力量和英雄主义。

      欧洲人喜欢寻根,没有历史的美国人更加热衷于寻根。非洲裔美国人不用说,一部著名小说《根》,回望前世的非洲,看清今生的美洲。盎格鲁·撒克逊人不但自己爱寻根,也爱帮别人寻根,戴蒙德那一本获普利策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通过对各种原始部落的“寻根”,为今天的少数民族裔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寻找完美的解释。而中国著名的《格调》一书,则嘲讽了现代美国人如何热衷于保留英格兰的传统。在英格兰传统中“寻根”的本领决定着一个现代美国人的“格调”。

      明代“寻根”融入文人阶层审美 

      西方人热爱寻根,中国人也热爱寻根。在明代的生活格调指南《长物志》中,家具、器物、摆设和书画,莫不以“仿古”为至高标准。

      与现代美国人一样,寻根本领的高低同样决定了一个明代人品味的高下。热衷于寻根的明代文人,并不是简单地抄袭古代家具的款式,而是在尚古的同时,加入文人阶层的审美,他们把追求简逸、幽隐和自然的生活理想与家具、器具的设计融合在一起。明代成熟的工匠技术和清高倨傲、澹泊致远的文人士气,孕育了古朴、简洁、雅致的明式家具。

      20世纪中国:失败的“寻根”

      有成功的寻根,就有失败的寻根,中国近30年来的诸多“寻根”几乎都是缺少文化意义的失败的寻根。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明式家具热潮,就是一次失败的寻根,我们照抄着明代家具的样式,却无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符合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的家具。我们坐在明式的椅子上,感受到的不是明人的隐逸和澹泊,而是坐拥黄花梨和紫檀木的志得意满。

      古玩收藏热是另一次失败的寻根。据说全国古玩收藏者有九千万,但是我们并没有从收藏古玩当中感受到多少传统文化的熏陶,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一张张狂喜的脸和一个个沮丧的苦笑,皆因“一夜暴富”的梦想成真或幻想破灭。

      焚香、茶道也是一种寻根,但是我们已经忘记古人焚香的真义是清心,茶道的真义是寡欲。今人一边熟练地张罗着繁复的茶道礼节,一边聊着如何囤货老班章(一种普洱茶),如何做旧新紫砂。这种寻根只不过是借古人的台,唱自己的戏。

      中国近30年来的寻根之旅之所以屡屡失败,原因在于我们只是为了寻根而寻根,一次次寻根之旅并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价值取向,也没有改变我们的格调和审美。寻根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历史中借助力量,确定我们今天的身份和未来的方向。

      (新华网 6.30 寥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