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14年07月08日   06 版)

      1930年代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新青年”视像

      何旻在2014年第2期《汉语言文学研究》上说,“新青年”乃现代中国历史上被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象征符号之一。张恨水的“三大时代之说部”——《似水流年》《现代青年》《过渡时代》,被普遍接受为1930年代大众流行文化中“新青年”社群的另一种典型视像。打造这一流行视像时,张恨水借用了“新青年”社群话语装置,却置换了视角:将城乡、父子、新旧二元两端的对立立场各自展示,并将其各自的话语放置于实际情景之中,悬空的话语和日常行动碰撞,在产生了情节的戏剧性之时,引导阅读者的态度判断。即经由叙事模式、实际指涉、读者认同的共同作用,一种“新青年”的流行视像被建构起来。

      中国文化对朝鲜“梦”字类小说影响深远

      孙惠欣在2014年第1期《南京师大学报》上说,以梦为素材,或以梦幻构造为根基的作品在朝鲜古代小说中占据很高比重,如《九云梦》《玉楼梦》《玉麟梦》《玉仙梦》等“梦”字类小说,细腻地体现了当时朝鲜文人的境遇,也标志着朝鲜汉文小说文学形态的成熟。中国儒家思想对其起到了最重要作用。“梦”字类小说中朝鲜读书人的价值观,均以通过文章来谋取功名作为最高人生理想,但其实现却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主人公们便需要佛家的与世无争、道家的清静无为来填补心灵的空虚。此外,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对“梦”字类小说也有深刻影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