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午,央视播出河南杞县高考替考事件当天,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回应称,该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目前替考事件仍处于调查阶段。
替考也有“行规”
央视播出的替考画面显示:组织替考者称,他们花钱可买通监考的各个环节,打点一个考场起步价7万元;找替考的都是县里“有钱人、当官的”;指纹验证出现破绽,监考老师也没有阻拦。
“确实有人在做这方面的生意,替考者也有市场。”杞县一位专做高考辅导工作的人士坦言。据其介绍,替考组织者需要讲“诚信”,按“行规”出牌,否则就接不到“生意”,给枪手的定金一般为5万元,然后根据分数上线情况付余款,考上全国名校,酬劳还可以商量。
早在2005年,河南就出台了严防高考“枪手”的规定。规定指出,高考期间,全省高二学生和高等院校学生一律不放假,并不准请假。每天考试期间由专人清点人数,发现可疑替考者报省招办协同检查。而此次杞县替考的考生来自湖北。
策划者李老师说,万一“枪手”被查出,不能承认,只要不说就不会有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去找关系,让公安局把人提走。
“枪手”多为农村大学生
河南曾经连续多年都是全国高考人数最多的省份。今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为72.4万人,考试规模在全国依然排在前列。但是与之相对的,则是河南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河南没有一所985高校,只有郑州大学一所211大学。
“考生们要考上好大学,只能拼命考高分。自己考不了高分,那就找别人来考。”有老师分析说。替考的“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农村大学生,且学习成绩优异。“这些品尝过高考艰辛的农家子弟,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却在金钱面前拿自己的诚信去冒险,甚至面临着开除大学学籍的处分。”“替考”事件只是一种表象,映射的则是亟待完善的高考制度。
替考行为难追刑责
“替考破坏教育公平,挑战社会诚信,但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规范考试的立法,枪手的替考行为还难以被追究刑事责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燕认为,我国对于高考舞弊案,一般是以犯罪嫌疑人所涉及的手段定罪,比如伪造证件罪、受贿罪、泄露国家机密罪等,对于考试舞弊本身不定罪。
对于呼声很高的考试立法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中心主任余雅风则认为,高考舞弊现象不是一部法律就可以解决的。
(《法治周末》6.26 赵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