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上二年级的儿子花了很长时间背诵第十课《北京》。
原文如下: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天安门在北京城的中央,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北京新建了许多立交桥……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还有许多新建的高楼大厦。站在高处一看,全城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
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
我说:“儿子,这篇文章是一篇可读的文章,但并不好,因为它没有写出北京的特色,里边写的景色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我们一起来找找北京的个性。”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丈夫老梁率先发言,给北京定性。
儿子抢着说:“北京有地铁。”“不对,广州、上海、天津等城市都有地铁。”
他又说:“北京的红绿灯很多。”“这个更不对了,不要用绿树、高楼的思维方式,换一种表述。”
“北京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足迹和身影,金碧辉煌的故宫被称为紫禁城。”老梁又说。“北京城还有不少四合院。”我说。
儿子已经若有所思,他犹犹豫豫地说:“北京很堵车。”我肯定了他。“北京还有PM2.5。”儿子再次发言。我说:“这个也可以提一句。”儿子接着说,“北京还有‘鸟巢’、‘大裤衩’”、“北京一环一环很大”、“北京的秋天很美丽,有银杏树”……
“不错!”我对儿子说:“这篇课文你可以不背诵,但可以阅读一下,看看它究竟差在何处。”儿子很认真地说:“我们还学了很多课文,我背给您听听。”他先后背诵了《黄山奇石》《我选我》《一株紫丁香》等,我都给了不错的评价,尤其《一株紫丁香》这首诗写得有细节、有感情、很美好,会写诗的儿子也表示很喜欢。
事后,我对老梁说:“《北京》这篇课文,无论是从思想还是内容上都过时了,真应当修改!”
(《中国青年报》6.15 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