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需要”催生女子大学
1948年9月至10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和部队妇女、家属代表会议,会议要求各解放区及全军各部队为适应解放战争需要和新中国建设需要,积极培训妇女干部,促进妇女解放。
对二野(前称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来说,安置妇女家属问题的矛盾尤为突出。二野所在的晋冀鲁豫是人民军队最早创建的根据地之一,因为创建较早,部队家属以及根据地各级政权的妇女干部相对较多。同时,和其他野战军相比,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肩负的机动作战任务又特别重。流动作战要求必须轻装前进,留在后方的妇女干部以及家属子女无疑成为二野部队的后顾之忧。因而,早在1946年到1948年间,二野各纵队(或旅)就先后在后方创办了妇女学校(职业学校或家属学校),安置留守的妇女儿童。总政创办妇女学校的决定,正是对二野经验的总结推广。中央“两个妇女工作会议”结束不久,二野把原有的妇校集中起来,在山西晋城建立了南线妇女总校,全校人员约8000余人,这就是二野女子大学的前身。
1949年3月,刘伯承亲自主持首长办公会,“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新中国培养妇女干部的需要,为妇女彻底解放的需要”,决定在南线妇女总校的基础上成立二野女子大学,并亲自兼任二野女大的校长和政委。事实证明,女大的创办,不仅起到了解放妇女、培养妇女干部的作用,而且发挥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的奇效。
“你们在前方打老蒋,我们在后方学本领”
1949年三四月份,二野女大正式开学。学校分布在陇海铁路沿线的河南巩县、偃师、新郑等地区,共有9000余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严格按照革命化、军事化的行为规范要求官兵师生,是二野女大的重要特色。
女大的教学内容,除政治、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文化课以外,还开设了政工、保育、卫生、财会、歌咏和医护训练班。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当时的革命战争形势,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对每门功课、每个学习阶段都要进行考试,检测学习效果,督促学员学习。
总校、分校都办有校报刊物,各大队、中队都办有俱乐部和墙报学习园地。学员们说,前方的男同志英勇作战打胜仗,我们在后方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作为今后与他们会合时的“见面礼”。有的学员给丈夫写信说:“你们在前方打老蒋,我们在后方学本领,你们拿枪杆呀,我们拿笔杆,咱们比一比呀看一看,看谁的名字在最前面。”
通过刻苦的学习,学员的文化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高,为以后工作或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搞好军民团结,支援地方建设
全校师生发挥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双手参加生产劳动建设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他们通过种菜、养猪、生豆芽、磨豆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还力所能及地办些小工厂为社会创造财富,加班加点做军衣、军被。
在课余,女大师生积极向驻地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各个宣传队的女学员自编自演,采取街头报剧、秧歌舞剧、打花鼓等形式,灵活地进行宣传,收到良好的效果。生活中,学员们热情地帮助当地群众挑水、扫院,农忙季节还主动帮助群众春耕秋收。同时,女大师生还组织民运工作队,参加地方的土改工作和反匪霸斗争,为当地新生政权的建设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野解放大西南后,于1950年2月电令女大:抓紧时间总结一年来的教育工作,对全校干部、教师、学员进行鉴定,然后前往西南与总部和各兵团会合。1950年3月,总校和各分校分别从河南驻地出发,向南开进。一路上,女大师生不仅要战胜各种自然困难,而且还要同土匪和残敌作斗争。经过3个月的长途跋涉,各分校胜利到达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完成了归建任务。
1950年4月,西南军区政治部发出了《对军队中妇女儿童工作的指示》,充分肯定了二野女子大学的工作。二野女大的官兵、师生,纷纷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女大由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党史纵览》2014年第6期 赵占豪)